Tuesday, August 22, 2023

夜市、夜街與鬼市子

在農曆七月,官員和議員在大談夜市、搞旺夜市,是否集體撞邪?農曆七月是要盡量避免出夜街的,這是華夏風俗,古老教訓來的。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刻下香港官紳說的夜市,在廣東話是夜街落夜街是也。夜市酒樓界的術語早市、午市、夜市(晚市),夜市是夜晚的市道也,晚飯小菜、擺酒宴會之類,稱為夜市。那些好似往日上環大笪地、九龍賣唱和賣鬼佬嘢的廟街、賣金魚的天光墟、賣夜冷貨的深水埗桂林街夜攤,在香港並無統一名稱。

事情往往如此,當我們找到統一名稱、通稱、泛稱的時候,該事物大概已經跡近消亡。香港政壇講的夜市,正是個通稱,是引用台灣中文,師大夜市、士林夜市、淡水夜市、逢甲夜市之類。

夜市在宋朝也稱為鬼市鬼市子。市子是不正式的小市集之意。所謂鬼市子,就是清早以衣服、古董、野味、宵夜小食、工具零件為主要買賣的市場,出自《東京夢華錄》卷二《潘樓東街巷》條:

「潘樓東去十字街,謂之土市子,又謂之竹竿市。又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物、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

同書同卷《東角樓街巷》條亦載:

「以東街北曰潘樓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買賣衣物書畫,珍玩犀玉,至平明羊頭、肚肺、赤白腰子、奶房、肚、鶉兔鳩鴿野味,螃蟹、蛤蜊之類訖,方有諸手作人上市,買賣零碎作料。」

清代北京,還有一種「窮漢市」,也可歸之於鬼市子。《燕京雜記》云:「窮困小民,日在道上所拾爛布溷紙,於五更垂盡時,往此鬻之,天乍曙即散去也。」由於是賣破爛舊貨,鬼市子龍蛇複雜,頗多賊贓(舊日香港謂之老鼠貨),懼怕官差查禁,於是清晨散去。《芝音閣雜記》曾記紀曉嵐的一杆能裝三四兩煙的大煙槍丟失,紀先生吩咐手下不必焦急,到「東小市」即崇文門外「鬼市子」上就能找到。果然,第二天僕人便以幾個銅錢在鬼市子上購回煙槍。

鬼市在唐朝是西域的市集。《新唐書·西域傳下·拂菻》記載:「西海有市,貿易不相見,置直(值)物旁,名鬼市。」拂菻是東羅馬帝國,西海是今日的敘利亞。該處的夜市是深夜或清早講物品放在路邊,要買的取走物品,放下銀錢就可。看來的語言不通或物品來路不正,才有如此作風吧。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88073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