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pril 28, 2021

二〇四七,香港突然死亡——我說的是香港的國際地位逐步萎縮而在二〇四七年的前後終結

 


想起圖中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在去年國安法實施之後的講話,這是毫無懸念的事。香港在二〇四七年《中英聯合聲明》期滿而失效,香港變成中國直接統治的轄區。即使人大修訂基本法,令基本法延期五十年之類,已經失去意義,香港的特殊地位終結。隨之而來,香港的WTO地位及其他國際成員地位,也會陸續失去。這不是香港的國際業務死亡,而是必須適應。正如美國在二〇二〇年七月取消了香港的特殊關稅區地位,隨後禁止香港產品使用香港製造的標籤出口美國,但目前也不見得有什麼惡劣效果,但到了二零四七年,二十多年之後,中國經歷冷戰而鎖國之前的情景,必須多作準備。這是假設中共不會改進、不會走向憲政民主和尊重人民自由,但這個假設大多數是對的,預計在美國長時期冷戰期間,中國不會採取開放改革及公平對待外國在中國本土的活動。

香港的國際地位及商貿活動,有賴於獨立的關稅區,目前國際上只有WTO(世貿組織)承認香港是獨立關稅區,美國在二〇二〇年七月十四日,特朗普總統在白宮玫瑰園舉行記者會,宣布已經簽署《香港自治法(Hong Kong Autonomy Act)》,也頒布一項行政命令,終止對香港的特殊貿易優惠待遇,香港的貿易和關稅地位將與中國相同。該法案容許美國總統在高度自治不保下取消特殊待遇。拜登上台之後,國務卿布林肯在二〇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向國會提交報告,指出基於香港不再有「高度自治」,美國政府會延續去年的決定,繼續暫停給予香港特殊待遇,包括「獨立關稅區」地位。美國按一九九二年訂立的美國涉外法律《美國—香港政策法》給予香港有別於中國內地的待遇,包括視之為「獨立關稅區」,前提是中國容許香港落實「高度自治」。

查看世貿的入會原則,非主權的自治政體如果有獨立的海關管轄權而以完全自治的方式來處理對外商業關係,是可以成為世貿成員的,故此,香港由於是獨立關稅同盟(香港過去成為「關貿總協定」)成員,在英國的保薦下成為世貿的創設成員,九七之後用中國香港方式延續成員地位(澳門成為中國澳門)。台灣則用台澎金馬獨立關稅轄區("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Chinese Taipei)")的方式在二〇〇二年加入世貿,用此名稱符合中共的一個中國原則而不被中國反對。

香港的獨立關稅區的地位,已經因為國安法在去年七月引入而被世上最大的經濟體系——美國取消,而視為與中國大陸一樣。由於目前中國仍是世貿成員而且也加入大部分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然而,一旦中國被踢出世貿及其他組織呢?這是二〇四七前香港的憂慮。

二〇四七到了,《中英聯合聲明》和美國的《美國-香港政策法》同時失效,基本法的中國國內立法完結,中國如果不與英國延續《中英聯合聲明》(可以借助香港擁有大量BNO人民之類做藉口),中國的人大即使宣布基本法再延續五十年,都只是中國的國內立法,香港的憲政地位毫無國際條約及美國的涉外法律所確認,到時香港是否自治政體,視乎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共識。香港是否即使死亡,或者逐漸枯死,我看是屬於後者。從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去年在國安法成立之後露出的口風,中共是準備用國安法將香港平定下來,保護了他們口中的國家安全,之後將用人大授權的方式在二〇四七年延續香港的一國兩制。然而,如果中國構思的一國兩制是經濟用途,是保持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和高度自治來取信於國際社會的化,在香港實施國安法是個悖論,因為特朗普總統在香港國安法立法之後的隨後行動——取消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及不承認香港的高度自治,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已經給了答案。

香港此刻不是一九四九年共軍開入的上海,一夜赤化。共軍已經開入香港,而中共在香港的帶引之下走資和加入世貿,展開全球化,目前中共是在衰敗和劣化之中,並備受美國圍堵。如果中共繼續被孤立和行事魯莽,香港將被中國拖累,當然香港納入共產中國,也會享有優越地位,如上海和深圳那樣,但那是沒有香港做參照的上海和深圳。

最後,不得不講一下習近平總書記。他想避免戈爾巴喬夫解散蘇聯的命運,故此挑戰美國,然而如果他不改變做法,他這種反抗蘇聯命運的行為,恰好令中國陷入蘇聯的命運,而且未必得到俄羅斯的好下場。如果他不改變,或者長期在位,中共從周恩來謀劃的親美和鄧小平謀劃的改革開放的家業恐怕會在他手上丟掉。

留在香港觀察的時間還有十幾年,不必魯莽判斷個人於此地的去留,但必須觀察和定下撤離的某些指標。香港不再國際化,但香港人——或者你自己可以國際化,不必過急決定離開香港,但要多為自己留生路。正如我日前一篇抉擇移民的文章所說,是否離開香港去其他地方,有個人的考慮,也有兩地優勢比較的考慮,例如香港變壞,其他地方變好。但目前,依然可以按兵不動。當中有兩個指標:

一、中國:今年習近平總書記是否連任總書記?這可以預測中國的命運

二、香港:香港是否限制離境及資金輸出。這可以掌握移民與否的迫切性。


後記:目前港府在統計地契到期的數目。這是可笑的。即使港府給予延期,二〇四七之後的地方政府依然可以做任何改變。新聞:地政總署統計2047年到期地契 預計將於2022年底完成。2021-04-28日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10428/bkn-20210428184237362-0428_00822_001.html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er-0si-qi-xiang-50586260



二〇四七,香港突然死亡——我說的是香港的國際地位逐步萎縮而在二〇四七年的前後終結

https://china.hket.com/article/2664673/%E3%80%90%E6%B8%AF%E5%8D%80%E5%9C%8B%E5%AE%89%E6%B3%95%E3%80%91%E5%A6%82%E4%BD%95%E6%80%9D%E8%80%832047%E9%A6%99%E6%B8%AF%E5%91%BD%E9%81%8B%EF%BC%9F%E5%BC%B5%E6%9B%89%E6%98%8E%E9%80%99%E6%A8%A3%E8%AA%AA

想起圖中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在去年國安法實施之後的講話,這是毫無懸念的事。香港在二〇四七年《中英聯合聲明》期滿而失效,香港變成中國直接統治的轄區即使人大修訂基本法,令基本法延期五十年之類,已經失去意義,香港的特殊地位終結隨之而來,香港的WTO地位及其他國際成員地位,也會陸續失去這不是香港的國際業務死亡,而是必須適應。正如美國在二〇二〇年七月取消了香港的特殊關稅區地位,隨後禁止香港產品使用香港製造的標籤出口美國,但目前也不見得有什麼惡劣效果,但到了二零四七年,二十多年之後,中國經歷冷戰而鎖國之前的情景,必須多作準備。這是假設中共不會改進、不會走向憲政民主和尊重人民自由,但這個假設大多數是對的,預計在美國長時期冷戰期間,中國不會採取開放改革及公平對待外國在中國本土的活動。

香港的國際地位及商貿活動,有賴於獨立的關稅區,目前國際上只有WTO(世貿組織)承認香港是獨立關稅區,美國在二〇二〇年七月十四日,特朗普總統在白宮玫瑰園舉行記者會,宣布已經簽署《香港自治法(Hong Kong Autonomy Act)》,也頒布一項行政命令,終止對香港的特殊貿易優惠待遇,香港的貿易和關稅地位將與中國相同。該法案容許美國總統在高度自治不保下取消特殊待遇。拜登上台之後,國務卿布林肯在二〇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向國會提交報告,指出基於香港不再有「高度自治」,美國政府會延續去年的決定,繼續暫停給予香港特殊待遇,包括「獨立關稅區」地位。美國按一九九二年訂立的美國涉外法律《美國—香港政策法》給予香港有別於中國內地的待遇,包括視之為「獨立關稅區」,前提是中國容許香港落實「高度自治」。

查看世貿的入會原則,非主權的自治政體如果有獨立的海關管轄權而以完全自治的方式來處理對外商業關係,是可以成為世貿成員的,故此,香港由於是獨立關稅同盟(香港過去成為「關貿總協定」)成員,在英國的保薦下成為世貿的創設成員,九七之後用中國香港方式延續成員地位(澳門成為中國澳門)。台灣則用台澎金馬獨立關稅轄區("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of Taiwan, Penghu, Kinmen and Matsu" (Chinese Taipei))的方式在二〇〇二年加入世貿,用此名稱符合中共的一個中國原則而不被中國反對。

香港的獨立關稅區的地位,已經因為國安法在去年七月引入而被世上最大的經濟體系——美國取消,而視為與中國大陸一樣。由於目前中國仍是世貿成員而且也加入大部分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然而,一旦中國被踢出世貿及其他組織呢?這是二〇四七前香港的憂慮

二〇四七到了,《中英聯合聲明》和美國的《美國-香港政策法》同時失效基本法的中國國內立法完結,中國如果不與英國延續《中英聯合聲明》(可以借助香港擁有大量BNO人民之類做藉口),中國的人大即使宣布基本法再延續五十年,都只是中國的國內立法,香港的憲政地位毫無國際條約及美國的涉外法律所確認,到時香港是否自治政體,視乎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共識。香港是否即使死亡,或者逐漸枯死,我看是屬於後者。從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去年在國安法成立之後露出的口風,中共是準備用國安法將香港平定下來,保護了他們口中的國家安全,之後將用人大授權的方式在二〇四七年延續香港的一國兩制。然而,如果中國構思的一國兩制是經濟用途,是保持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和高度自治來取信於國際社會的話,在香港實施國安法是個悖論,因為特朗普總統在香港國安法立法之後的隨後行動——取消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及不承認香港的高度自治,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已經給了答案。

香港此刻不是一九四九年共軍開入的上海,一夜赤化。共軍已經開入香港,而中共在香港的帶引之下走資和加入世貿,展開全球化,目前中共是在衰敗和劣化之中,並備受美國圍堵。如果中共繼續被孤立和行事魯莽,香港將被中國拖累,當然香港納入共產中國,也會享有優越地位,如上海和深圳那樣,但那是沒有香港做參照的上海和深圳。

最後,不得不講一下習近平總書記。他想避免戈爾巴喬夫解散蘇聯的命運,故此挑戰美國,然而如果他不改變做法,他這種反抗蘇聯命運的行為,恰好令中國陷入蘇聯的命運,而且未必得到俄羅斯的好下場。如果他不改變,或者長期在位,中共從周恩來謀劃的親美和鄧小平謀劃的改革開放的家業恐怕會在他手上丟掉。

留在香港觀察的時間還有十幾年,不必魯莽判斷個人於此地的去留,但必須觀察和定下撤離的某些指標。香港不再國際化,但香港人——或者你自己可以國際化,不必過急決定離開香港,但要多為自己留生路。正如我日前一篇抉擇移民的文章所說,是否離開香港去其他地方,有個人的考慮,也有兩地優勢比較的考慮,例如香港變壞,其他地方變好。但目前,依然可以按兵不動。當中有兩個指標

一、中國:今年習近平總書記是否連任總書記?這可以預測中國的命運

二、香港:香港是否限制離境及資金輸出。這可以掌握移民與否的迫切性

後記:目前港府在統計地契到期的數目。這是可笑的。即使港府給予延期,二〇四七之後的地方政府依然可以做任何改變。新聞:地政總署統計2047年到期地契 預計將於2022年底完成。(2021-04-28)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er-0si-qi-xiang-50586260

Tuesday, April 27, 2021

王朝帝國做不到的,現代民族國家做到了

什麼是王朝帝國,什麼是現代國家王朝君主以家族單位統治天下,聲稱愛民如子,士大夫以天下為自任。然而,人民不領情,他們認為既然自己的家族已經足夠保護自己,他們厭惡士大夫,天災人禍到了,隨便殺掉君王。

現代國家將人民的家族和莊園毀壞給人民憲政制度和民主選舉毀掉家族和宗譜籍貫的觀念之後,說大家都是某個民族,組成一個國家。圍繞着君王或革命家的資本家,說三權分立,理性選舉總統或首相,於是,疏離無靠的人民當元首是父母、政黨是親戚,法律是家規,他們愛護國家、擁戴元首、遵守法律不容許叛國和刺殺,稱這些人做恐怖分子。法律說傷風感冒不准出門、不准去館子食飯、一棟樓主有一個住戶患上新型感冒,其餘所有住戶要檢驗或隔離十四日,人民服從了。

歐洲在文藝復興時代(十四至十七世紀),意大利出現銀行家,例如Medici家族,他們貿易賺錢,也開銀行,借錢給國王建造城市和防禦工事,慢慢掌握了朝政,成為深層國家。Medici家族的勢力今日仍在,但往日他們資助的王侯已經滅亡。 這些資產階級家族後來找到君主立憲或民主共和的方法來保護他們控制的統治者。到了瑞士出現加爾文教派,革新教義,容許基督徒做銀行收利息,瑞士就出現銀行家。隨後很多地方出現銀行家,與君王合作改革政治。

君王做不到的人民效忠和政權穩定,現代國家做到了當中的騙子,叫資本家/資產階級/市民階級,在現代,叫深層國家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wang-zhao-di-guo-50528607

Friday, April 23, 2021

破壞自身免疫力之後,你每年都要打針來應付感冒病毒

破壞自身免疫力之後,你每年都要打針來應付感冒病毒。這種發財生意,現在全球政府都容許藥廠再做。

不要悲嘆,這是現代政府的真相。現在給你看,請你覺悟,修行,解脫。

通向現代政府的真相,通向人生意義的真理,通向最終的解脫,請你閱讀我在Patreon寫的小文章。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939335/

Source: 陳雲

https://www.facebook.com/589657224/posts/10159059511392225


----------

輝瑞(美:PFE)新冠疫苗的聯合研發公司BioNTech首席醫學官Tureci,在當地周三接受美媒CNBC採訪時確認,隨著體內免疫能力逐漸下降,很多人完成兩針疫苗接種之後還需要第三針來抵抗變異毒株。這與4月15日輝瑞總裁關於12個月內,公眾需要再打一劑加強針的說法一致。

Tureci表示,她預期公眾每年都需要接種新冠疫苗,類似於每年接種流感疫苗。根據已有研究數據,輝瑞疫苗6個月防止新冠有效率超過90%。

Source: 香港經濟日報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939335/

Thursday, April 22, 2021

Why New Zealand is leading the way with regenerative travel


New Zealand is committed to delivering regenerative tourism after COVID ©Rolf_52/Shutterstock

Since passenger planes were grounded globally just over a year ago,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been in crisis. However, Aeotearoa-New Zealand was already talking about how to ‘do tourism better’. The question is: can one of the country’s best industries become not just sustainable, but regenerativeRegenerative travel has very much come into focus in the past year, with the goal not just to keep tourism sustainable, but to leave sites even better than before the tourists arrived. Such enhancement is the crux of regenerative tourism.


Why is New Zealand introducing regenerative tourism?

When the 100% Pure New Zealand marketing campaign was launched in 1999 it was considered ‘pure genius’ by many. Twenty years on this branding was at risk from localised overtourism issues: Aeotearoa-New Zealand’s population of around 5 million was hosting 11 million visitors per year from 2016 to 2019, and the strain was beginning to show. Tourism New Zealand was acutely aware that if locals were displeased with visitors, and visitors were not treating the country with the respect it deserved, the very thing people were going to New Zealand to appreciate, its life-affirming unspoilt environment (‘te taiao’ in Māori), was under threat.


Tongariro Alpine Crossing National Park is one of the many world-famous natural parks that showcases New Zealand's unspoilt environment © Maridav/Shutterstock

To help cover some of the cost of managing its world-famous national parks, an international visitors’ levy of NZ$35 was introduced in 2019. This worked to allay local anxieties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cost of the visitor economy, enabling tourists to contribute to th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of New Zealand’s unique natural assets. 

As Tourism New Zealand’s chief executive, René de Monchy, tells Lonely Planet, ''Tourism must give back more than it takes to our people and home. We are focused on ensuring that tourism contributes across the four well beings: economy, nature, culture and society''. 


Regenerative tourism encourages tourists to respect the delicate ecosystems of places like Bay of Islands © jacquesvandinteren/Getty Image

New Zealand's regenerative tourism goals

Ambitious regenerative targets have been set to decarbonize travel in Aeotearoa-New Zealand. Electric vehicles have been actively incentivized by the New Zealand government. And with its compact geography and holiday-park infrastructure, road-tripping via electric cars and campervans is very achievable. New Zealand is also inves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low-emission aviation fuels.

Restoring damaged landscapes, rivers and seas and moving to a zero-waste circular economy is on the agenda. Again, tourism businesses are leading the way: restoring indigenous plants and trees; trapping and eradicating pests; and switching to clean and green energy practices. They’re bringing their customers with them, educating them in a progressive, green ethos that is a large part of the New Zealand way of life.

Regenerative tourism stretches across environment, culture and community ©ChameleonsEye/Shutterstock

But regenerative tourism is not just about the environment — culture and society are just as important. As de Monchy explains, "The tourism story and experience preserves and enhances our values, culture and heritage". New Zealand’s unique culture and warm, welcoming people are also key selling points. 

For a year, New Zealanders posted videos on social media every day wishing the world ‘good morning’ from their favorite places (search the hashtag #goodmorningworldnz). Although a tourism marketing campaign, the way New Zealanders see — and represent themselves — has the dual benefit of raising the country’s profile internationally. The Kiwis continued this new 100% Pure people campaign in 2021, broadcasting a message of hope while the world remained on lockdown.


Regenerative tourism will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New Zealand'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 Frans Lemmens/Getty Images

New Zealand policy successes 

The ethos of "guardianship over the country" (tiaki), originating from Aotearoa-New Zealand’s Māori population, infuses the whole country and underpins the idea of regenerative tourism. Visitors to Aeotearoa are asked to take the Tiaki Promise and share this on their social media. It is a declaration that "While traveling in New Zealand I will care for land, sea and nature, treading lightly and leaving no trace. I will travel safely, showing care and consideration for all. I will respect culture, traveling with an open heart and mind". 

Of course, promising to be a good traveler is one thing – visitors need now how to do this. Driving carefully, following the road rule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local driving conditions are essential. But travelers are also told they must ‘be prepared’, particularly when going on walks in New Zealand’s beautiful but often remote wilderness. And the message to keep Aeotearoa-New Zealand clean by never littering, disposing of all waste properly and leaving no trace when camping are all integral to the Tiaki promise. Rather than rage at people for doing the wrong thing, New Zealanders help make it easier for them to do the right thing. 


There are many eco-friendly ways to explore New Zealand © Robert CHG/Shutterstock

When nature was overrun at certain sites, a problem apparently accelerated by geotagging on social media, New Zealanders simply closed them to the public to allow for regeneration. Additionally, a 2021 advertising campaign anticipating the return of international visitors light-heartedly implores them not to follow the herd by chasing the same copy-cat images. The funneling of large visitor numbers to specific places, unnecessary when so much of New Zealand is breathtakingly beautiful, was a clear cause of localized environmental damage. 

New Zealand has shown it can not only lead the way when it comes to dealing with a global crisis, from responding to the horrors of terrorism to dealing with the global pandemic. As the world re-opens and tourism slowly recovers from the decimation wrought by COVID-19, it may be wise to look to this little country for direction on how to rebuild.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given New Zealand time to rethink tourism so that it can do it better when its borders reopen © David Gray/AFP/ Getty Images

As Zurab Pololikashvili,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s World Tourism Organisation says, ‘This crisis is an opportunity to rethink the tourism sector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people and planet; an opportunity to build back better towards a more sustainable, inclusive and resilient tourism sector that ensures the benefits of tourism are enjoyed widely and fairly." 

Thanks to this forward-thinking ethos of regenerative tourism, New Zealand is already on the road to a better future for the industry, allowing travelers to not only have life-changing experiences, but to leave having mad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is gorgeous country.

Source: Tasmin Waby

https://www.lonelyplanet.com/articles/regenerative-tourism-new-zealand

Thursday, April 15, 2021

韓國首都從漢城改名首爾?(摘錄謄寫)

「好端端的『漢城』,幹嘛改成『首爾』?奇怪!」

「1988年奧運是『漢城奧運』,才不是『首爾奧運』,好不好?」

「就是因為韓國政府為了操弄民族主義、禁用漢字,所以才把『漢城』改成『首爾』。」

真的是這樣嗎?

我常常聽到台灣的朋友說,「首爾」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從「漢城」改過來的。這說法在某個層面上沒錯是對的,但其實當中有很多誤會,所以我想要藉由這一集向大家說明一下,韓國首都「首爾」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


韓文的歷史


我們先釐清一下韓文的歷史。韓文的歷史其實沒有很久,不像中文那麼久,它是在西元1446年由世宗大王創造發明的。在那之前的韓國,到底有沒有文字?當時基本上是用漢字沒錯,但用漢字並不就代表講中文,這個差異要劃清。在世宗大王之前,韓國是有韓語這個語言,但是沒有文字,所以只能借用漢字來寫出字來。借用漢字,就牽涉到「音讀」和「訓讀」的概念。

甚麼是「音讀」?甚麼是「訓讀」?

「音讀」就是把漢字裡面的「音」借過來;「訓讀」就是把漢字的「意思」借過來使用。舉例來說,像現在台灣人普遍會把韓語的「哥哥」寫成「歐巴」。「歐巴」就有點像是「音讀」的概念,用中文的字音來拼出韓文的字「오빠」(oppa)。如果我現在寫出中文的「哥」字,然後唸成「oppa」,那就變成「訓讀」的概念。

同樣道理,韓語的「笨蛋」是「바보」(pa-bo)。假設你現在是朝鮮人或高麗人,你要把「pa-bo」寫出字來,就可以用「音讀」的方式寫成「爬坡」,也可以用「訓讀」的方式寫成「笨蛋」。不管你寫成「笨蛋」還是「爬坡」,古代的韓國人一看,都會唸成「pa-bo」。

這就是古代韓國人說話和使用文字的方式。


首爾的地理特色︰漢江


現在來討論「首爾」、「漢城」這主題。

首爾的一大地理特色,是漢江。漢江是幾千幾萬年前就已經存在,那漢江以前的名字是甚麼?因為從前的韓文是沒有文字的,所以其實我們很難判斷古人到底是怎麼稱呼漢江的,但有幾個流傳的說法,說漢江在古時是叫「a-li-su」、「ook-li-ha」或者「han-ga-lam」。正確的發音是甚麼,相信今天已無人知曉。現在只能用「a-li-su」和「han-ga-lam」為例,因為「ook-li-ha」這個字的結構,我現在還沒有查到相關資料。

「a-li-su」的「a-li」是「大」的意思,「su」就是「水」,跟中文的「水」發音很相似。

「han-ga-lam」的「han」也是「大」的意思,「ga-ram」是「河」意思,所以就是「很大的河」、「很大的水」的意思。


百濟時期(西元前18年至西元660年)


西元前18年,韓國有個朝代叫「百濟」,是古代朝鮮半島西南部的一個國家。百濟在漢江附近建了城,叫「wi-lye-seong」。「seong」就是「城」的意思,至於「wi-lye」的意思,就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wi-lye」是漢江的名稱,由「a-li-su」的「a-li」或者「ook-li-ha」的「ook-li」演變而來,因為「a-li」跟「wi-lye」發音蠻相似的。(這裡不能太挑剔,因為古人講的話,我們無從判斷,說不定當時是發音一樣的,只是後人記載時要借用漢字來記錄這些聲音,才把語音記得不太準。)

第二種說法認為,百濟人稱王的時候,會用到跟「wi-lye」相近的音,因為是王住的城,所以地方名就叫「wi-lye-seong」。

兩種說法似乎都說得通,「wi-lye-seong」這名稱,不管是來自漢江「a-li-su」的名字,還是對王的稱呼,都是一脈相通的,「a-li」是「大」的意思,王也是大的。

這個「wi-lye-seong」,有一個綽號,叫「han-seong」。「han-seong」的「han」,跟漢江的古稱「han-ga-lam」當中的「han」一樣,是「大」的意思,這樣的綽號很有道理。

古人在記載這些名字的時候,「wi-lye-seong」就用了「蔚」、「禮」、「城」這三個漢字,「han-seong」就寫成了「漢」、「城」這兩個字。「漢城」這個名稱就從這裡來了。



高句麗時期(西元前37年至西元668年)


接下來的問題是,西元前18年開始就一直都叫「漢城」嗎?也不是。

西元475年,百濟被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古國「高句麗」打敗。高句麗佔領了那時候的漢城地區,把漢江以南和以北的那些地區共同稱為「han-san-gun」(漢山郡),把漢江以北的那塊地區(就是現在景福宮、南山的所在地)稱為「nam-pyeong-yang」(南平壤)。為甚麼平壤?平壤是現在北韓的首都對吧?高句麗當時的首都是在北方的平壤,它覺得漢城這個地方跟平壤有點相似,想把它當作一個重要的都市來經營,所以就稱之為「南平壤」。不過,這個時期也不久,不到一百年。



新羅時期(西元前57年至西元935年)


繼高句麗之後,「新羅」統治了這個地區。新羅,又名「徐羅伐」、「斯羅」。新羅為這地區取的名字是「sin-ju」(新州),也許是因為新得到的一塊地,所以命名為「新州」。「新州」的區域不僅包含現在的首爾,還包括周遭一些京畿道的區域,和現在位於北韓的一些區塊。新羅後來曾把「新州」改稱為「bug-han-san-ju」(北漢山州)、「han-san-ju」(漢山州)和「han-ju」(漢州) 等地名。

新羅末期,在漢江以北的地方,設立了一個郡,叫「han-yang-gun」(漢陽郡)。「漢陽」這個名稱首次出現,就在新羅末期,往後會再度出現。



高麗時期(西元918年至西元1392年)


在新羅之後,統一韓半島的國家,就是「高麗」。高麗,又名「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文化繁榮時期之一。高麗時期,首爾這個地區的名字就更多元。

漢江不算小,如果要把漢江以北和以南同時一起治理,應該是蠻困難的,所以名稱基本上就分成漢江以北和以南。漢江以南的地區,名字沒甚麼改變;漢江以北的地區,一開始叫「楊州」,後來又改用「南京」,再來又用到「漢陽」。


這裡的「南京」,跟中國的南京沒有關係。「京」這個漢字,有首都的意思。高麗時代的首都位於北方的開城,開城當時稱為「開京」,而高麗王朝曾經想把首爾這個地區當作第二個首都,所以把這地區取命為「南京」。



朝鮮時期(西元1392年至西元1897年)


高麗之後的王朝,就是朝鮮時期。朝鮮,又名「朝鮮國」、「李氏朝鮮」,是朝鮮半島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太祖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後,覺得如果把首都一直留在開京這個地方,會有點危險,因為有太多高麗時期的望族勢力,所以決定遷都到「漢陽」。漢陽,也就是現在的首爾,當時漢江以北的那個地方叫做「漢陽」。李成桂在漢陽蓋宮、蓋城牆,把首都從開城遷到漢陽,然後把漢陽的名稱改成了「han-seong」(漢城)。「漢城」這名稱又出現了。

不過,這時候的「漢城」範圍其實不大,就只是南大門、東大門、西大門和北門圍起來的這個區域才是「漢城」。治理的範圍是從城牆外推到十里的範圍,十里大概是現在的4.7公里至5.7公里的範圍,所以治理的範圍並不大,全部集中在漢江以北的地區。



「漢城」是當時朝鮮時代官方所定的城的名字,但是蓋城之前這地方本來叫「漢陽」,所以當時很多老百姓還是叫它「漢陽」,也有人叫它「京城」或「京都」(「京」就是首都的意思),亦有人叫它「seo-ul」。

「seo-ul」這個名字其實是先前新羅這個國家的國名。在西元前57年,新羅這個國家出現的時候,它的名字叫「seo-la-beol」、「seo-beol」、「sa-la」或「seo-lo」。名字這麼多,是因為從前韓文沒有文字,只能借用一些漢字來找接近的音,於是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寫法。這些名稱的漢字寫法,分別是「徐羅伐」、「徐伐」、「斯羅」和「斯盧」。

隨著時日流逝,這個舊國名的意思漸漸有所改變,變成首都的意思,意指新羅的首都。(時至今日,韓國慶州的這一帶就是「徐羅伐」。)自此之後,韓半島的老百姓韓就開始慢慢熟悉這個概念,總之首都就是甚麼「seo-la-beol」、「seo-beol」、「sa-la」、「seo-lo」之類的名字,後來隨著語音變化就形成了「seo-ul」是專門指「首都」的意思。

來一個小總結︰

「漢城」是朝鮮太祖李成桂所建城牆內的範圍。

「漢陽」是漢江以北地區的原名。

「京城」是當時稱呼「首都」的正式說法。

「京都」也是當時稱呼「首都」的正式說法。

서울」(seo-ul)是「首都」的通俗說法,由新羅首都音變而來。


朝鮮日據時期(西元1910至西元1945年)


朝鮮時代結束之後,就是日據時期,是大日本帝國統治朝鮮半島的時期。

當時的日本人稱呼這個地名就有點尷尬。「漢城」是前朝的叫法,不想用;「京都」會跟日本自己本身的京都混淆,不能用;「서울」(seo-ul)沒有漢字,唸不出來。所以很自然地就稱這地方為「京城」。


大韓民國時期(西元1948年至今)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朝鮮半島南北分由美蘇兩國託管,直至1948年通過制憲議會選出總統,於8月15日正式成立大韓民國政府。

其實在1945年解放之後,這個地方的名稱就一直是「漢城」、「京城」、「서울」混用的。

1946年,韓國政府決定,既然這地方是首都所在地,那麼這地方的名稱就正式命名為「서울」。


從這時起,「서울」這個固有的韓文單字,勍從原本單純指首都的意思,變成了一個地名。


這時候對於華語地區的朋友就有點尷尬。「서울」這個新地名沒有漢字,就要為它找一個漢字名稱,最好是一個比較熟悉旳名稱。回看這地方往日的名稱,用「京都」不行,因為日本有個京都;用「京城」也不行,因為「京城」本身是首都的意思,而且北京也曾經稱為「京城」;「漢城」是比較熟悉的名稱,因為中韓兩國一直交流密切,華語地區的朋友比較熟悉「漢城」這個朝鮮時代的官方名稱,於是就很自然沿用「漢城」這稱呼。

換言之,這時候韓國首都已經官方定名為「서울」,而這個地名並沒有漢字,所以華語地區的朋友就按過去的習慣,一直稱它為「漢城」。這是一個並行的狀態,韓國政府也覺得沒甚麼差。


然而,這種並行狀態是會帶來實際問題的。因為韓國首都的確曾叫「漢城」,所以很多地名、公司行號的名稱、學校的名稱等,都會用到「漢城」(Hansung)(한성)來取名。例如韓國第一學府「서울대학교」(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今稱「首爾大學」),簡稱「서울대」,當時還沒有「首爾」這地名,要翻譯成中文就是「漢城大學」,但這樣會跟韓國另一所大學「한성대학교」(Hansung University)(漢城大學)混淆。「서울대」和「한성대」都是確實存在的兩所大學。如果你是漢城大學畢業生,到中國或台灣,被人家誤以為是第一學府畢業,心裡當然暗爽;但如果你是首爾大學(서울대)畢業生,被當作是漢城大學(한성대)畢業的,心裡就不是味兒了。


還有一個例子,是我的親身經歷。有一次我經朋友介紹,去拜訪駐韓國的澳洲大使。那位澳洲大使中文非常了得,他曾經有在台灣待過,所以很熟悉「漢城」這個名稱。他家住山上,就派了他的司機來接我們前往他的家。我跟他的司機說,我在「한성대입구역」( 漢城大入口站)捷運站出口等他,結果他跑到了「서울대입구역」(首爾大入口站)」 ,兩個地方相距很遠。


這類問題時有發生。1988年奧運和2002年世界盃期間,很多華語地區的朋友都到韓國參賽、觀賽或旅遊,類似的誤會應該更屢見不鮮、層出不窮。

所以在2005年,當時的首爾市長李明博,為了去除這些麻煩,同時照顧華語地區朋友用漢字的習慣,就找了「首」、「爾」這兩個比較接近「서울」(Seoul)發音的漢字,替「서울」取了一個漢字名稱。

推出「首爾」這名稱的那一年,我剛好在台灣,聽到很多台灣朋友說,覺得韓國很莫名其妙,把名字搞得這樣很麻煩很不方便。對此,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眾所周知,「高雄」曾經有個名字叫「打狗」,但現在不叫「打狗」了。假設世界上有個國家,他們的語言是唸不出「高雄」這個名字的,所以就一直都說「打狗」,因為「打狗」唸起來很輕鬆。這就會變得很奇怪,高雄雖然曾經叫「打狗」,但現在已經不叫「打狗」了,你卻一直叫我「打狗」。

多舉一個例子,「北京」曾經有個名字叫「北平」,是民國初年中華民國政府還在對岸的時候對那個地方的稱呼,當時的首都在南京,但現在已經不用這個名稱了。假設現在有一個國家,他們的語言很難唸出「京」這個字,就覺得從前叫「北平」叫得特別順,就一直叫那地方做「北平」。以中國人的角度來看,就會很奇怪了。

同樣道理,我覺得到現在還用「漢城」這名稱才是奇怪的事情,因為它已經不是漢城了。

至於1988年的奧運「서울 올림픽」(Seoul Olympic)(서울奧運),應該翻譯為「漢城奧運」還是「首爾奧運」,你自己判斷,我自己習慣叫「首爾奧運」,因為它比較接近「서울」(Seoul)這個名字。

最後一句,不是因為韓國人想要去漢字文化,才把「漢城」這個名字廢掉的。希望這支影片可以去除大家心裡很多對「首爾」和「漢城」這個名稱的誤會吧。


Source: 胃酸人 위산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stp7bmkRtQ

Monday, April 12, 2021

TVB的現象就是社會的縮影

TVB的現象就是社會的縮影。正常的社會,20歲出來打拼,跟前輩學嘢,一邊累積財富,經驗和人脈,一邊帶領風潮40歲時,累積到一定財富,經驗和人脈後,便慢慢退居二線,輔助年輕人帶領風潮60歲時就應該準備收山,享受生活,分享經驗與智慧予40歲嗰班。不需要明文規定幾時創事業幾時交棒幾時退休,自然地發生,生生不息不斷循環,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但在扭曲的香港,不論40歲定60歲,甚至80歲嗰班,都繼續當自己是c朗拿度,表演慾極強,全隊人唔該交個波俾我一個扭十個,年輕球員企埋一二邊睇我表演,仲想自己做神射手,都唔肯退休去做教練。咁如果他們真的好似c朗拿度咁勁又無所謂,年輕球員輕輕鬆鬆跟住c朗一齊贏波一齊搵食。問題係,老海鮮只不過係自以為自己係c朗,實情是屎波到不得了又有個大肚腩的廢老而已。

Source: 羅庭輝 Dream Law

https://www.facebook.com/101055747935114/posts/502979941076024

https://www.thestandnews.com/culture/%E8%87%B4-tvb-%E5%8F%8A%E5%90%84%E4%BD%8D%E5%89%8D%E8%BC%A9-%E8%AB%8B%E4%B8%8D%E8%A6%81%E5%86%8D%E8%BF%B7%E6%88%80-%E6%AD%A1%E6%A8%82%E4%BB%8A%E5%AE%B5-%E7%9A%84%E5%B9%B4%E4%BB%A3/


Monday, April 05, 2021

點解香港搞成咁


點解香港搞成咁。

公民抗命不是我們的難題。我們的難題,是公民從命。這種從命,讓世上無數人屈膝於強權。這種從命,讓世上無數人對殘暴無動於衷。」你一直都只是公民從命。

https://www.facebook.com/politicmood/photos/a.488117017937926/516423268440634

"Civil disobedience is not our problem.  Our problem is civil obedience.  Our problem is that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obeyed the dictates of leaders… and millions have been killed because of this obedience… Our problem is that people are obedient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e face of poverty and starvation and stupidity, and war, and cruelty.  Our problem is that people are obedient while the jails are full of petty thieves… (and) the grand thieves are running the country.  That’s our problem."

- Howard Zinn

霍華德·津恩,美國左翼歷史學家,政治學者,社會評論家,劇作家。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在美國民權、反戰活動中相當活躍。

#自由總是由不理法令的人掙來

#卻斷送在循規蹈矩的犬儒手中

Source: 正政唯識

https://www.facebook.com/politicmood/posts/3862611587155102

任志剛說港元掛鉤美元仍然穩健,但如果拜登只是設想做一屆總統呢?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2924367/%E3%80%90%E4%B8%AD%E7%BE%8E%E8%A7%92%E5%8A%9B%E3%80%91%E4%BB%BB%E5%BF%97%E5%89%9B%EF%BC%9A%E9%87%91%E8%9E%8D%E6%AD%A6%E5%99%A8%E5%8C%96%E3%80%80%E7%BE%8E%E5%9C%8B%E4%B8%8D%E6%9C%83%E5%8E%BB%E5%88%B0%E5%A4%AA%E7%9B%A1

如果拜登預計自己連任勝算不高,好像特朗普之前那樣只是做一屆甚至一屆都做不完,又或者他預知自己年壽有限,他會在任內或短期內奪取特朗普的功勞,或用完特朗普累積的勢。看他對付新疆的情勢和對內的大撒幣就估計到。

任志剛說美國斷估不會禁止香港使用美元,即是要港元脫鉤美元,但他又說機會率極低但香港要做好應變計劃,例如在人民幣加強國際化之後掛鉤人民幣

你估拜登做不出?所有對付新疆和香港的法律工具,特朗普已經準備好。之前拜登搞新疆棉花,有預告嗎?

港元脫鉤美元,首先是之前放出的聲氣令資金湧出香港,也有可能是港元幣值暴升,但由於香港不是1960-1970年有英國保護及工業出口強勁的香港,故此起落都難以預計。

如果美元不脫鉤港元,那麼以拜登那種濫發美鈔、大興土木的方法,一旦美元貶值逾35%,港幣便與沉船掛鉤,這是任志剛在去年七月二十九日說的。(任志剛:〈倘美元貶值超過35% 港元如與沉船掛鈎〉,香港《經濟日報》,2020/07/29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ren-zhi-gang-gua-49618460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9015170707225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9015286212225

Sunday, April 04, 2021

拜登仿效民主黨前輩 加強基建投資及達致種族平等 模仿中國拔高產業及國家統制

圖:美國老舊的道路及橋樑一例。麻省老舊失修的托賓大橋

美國總統拜登3月31日在匹茲堡宣布大規模提高美國基礎建設支出的藍圖,基建方案總規模高達2.25兆美元,規模媲美1960年代的太空計畫以及1950年代的州際高速公路建設案。這是美國二戰後最大規模的基礎建設宛如當年小羅斯福總統在大蕭條期間推出的「新政計畫」(New Deal)。拜登的基建方案受到黨內左翼的聲援,他好像兩位民主黨總統前輩那樣——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和詹森(Lyndon B. Johnson)總統任內都大舉投入基礎建設。

拜登改變共和黨總統列根的小政府計劃,拜登的基建方案能否像小羅斯福的「新政」[1]或詹森的「大社會」(Great Society)[2]那樣適可而止或者遭受二次大戰或越戰而幸好未能實踐,還是它只是模仿中國的國家統制而改變生活方式的基建來達成民主黨對美國社會的意識形態改造,則尚待考驗。計劃仍需七月在國會審議通過。拜登政府要測試的是,政府某些推動經濟的工作會比市場力量更有效;此外,新冠肺炎大流行造成的創傷和社會與種族不公現象,政府需要矯正。紐約時報評析指出,拜登提出基建方案不只是重建公路橋梁、更換管線而已,他透過此基建框架,將重心放在氣候變遷和種族不平等之類的長期問題上,從而重塑美國經濟和社會。

美國上次在2015年推出五年地面運輸建設案,規模為3,050億美元。

拜登說,這是自二戰後,刺激美國就業投注的最大筆投資,它將使美國在世界舞台上更有競爭力,提升國安利益,並讓我們在與大陸的全球競爭中提升到更有利的位置。[3]

白宮表示,這套基建方案為期八年,涵蓋傳統道路、橋梁和機場興建修繕計畫,增建50萬座電動車充電站(2030年前建成),鋪設高速寬頻網路、更新電網、替換家戶和學校鉛管、改造商業大樓並強化耐熱、耐寒等長期以來被忽視的計畫。這套計畫的規模比上一套長期基建法案大上數倍,希望能創造上千萬個就業。[4]

拜登說,美國基礎建設在全球只排第13名,令人難以接受,不過這麼多錢要從哪裡來,答案就是要對企業增稅,打算把現行稅率21%提高到28%,不少共和黨人反對。拜登政府準備將公司所得稅稅率從21%提高至28%,以應付政府的支出。共和黨批評拜登是假建設之名,行增稅之實,民主黨內也有懷疑聲音,預估最快也要七月才能通過法案。


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奈認為:「這不單純只是基礎建設計畫,而是特洛伊木馬,在這座特洛伊木馬裡面,還是和錢有關,對經濟裡所有有生產力的產業,大量的增稅。」

拜登上周曾公開指出,美國必須證明「民主能成事」;拜登幕僚表示,中國政府力挺電信巨頭華為、投入數十億元到人工智能等關鍵科技的行動,令拜登強烈感受到那股競爭態勢,他想證明民主資本主義可以奏效。


我的綜合評論是:

一、這是拜登用政府開支來吸引世界的熱錢和人才流入美國市場的大撒幣舉動,令美國在經濟衰退期間可以帶領復甦和得益於復甦。美國是開放市場,尤其是股市,這些吸引人的秀麗前景,令熱錢流入美國而股市穩定向好,建立拜登的民望有助連任

二、借助經濟衰退和武漢流感引致的荒廢企業令人們更容易接受技術轉型。例如一些侵害人權和中小企競爭力的大數據科技和數據科技協調的商業服務(規範中小企及壓榨企業盈利的配送大財團等)。

三、用國家投資基建來逼死中國,另外是對中共實施技術隔離政策,拋離中共

四、此計劃傷害美國的聯邦自治傳統、個人自由、及自由經濟在將中國、俄羅斯推向戰爭的社會,此計劃將會打折扣或中斷。這計劃將令美國社會爭議,令中國及俄羅斯緊張,最後它預設在戰爭中停止如果拜登政府不能連任,此計劃半途而廢,其刺激中國中計的策略性將更加明顯

總結而言,此是將世界推向大戰的計劃。但在實行期間,香港熱錢將被抽走,而香港政府也在實施一個小小的社會主義房屋新政也會加稅驅趕投資者,令香港更為困苦


[1] 新政以增加政府對經濟直接或間接干預的方式大大緩解了大蕭條所帶來的經濟危機與社會矛盾。通過國會制定了《緊急銀行法》、《農業調節法》、《國家產業復興法》、《社會安全法》等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新政基本結束,但羅斯福新政時期產生的一些制度或機構如社會安全保障基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美國住宅局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等至今仍產生著影響。

[2] 針對教育、醫療、城市、農業和交通的重大支出計劃。

[3]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1/03/31/fact-sheet-the-american-jobs-plan/

[4] Biden’s $2.3 Trillion Infrastructure Plan Takes Broad Aim. Washington Post. 31 March 2021. https://www.wsj.com/articles/biden-set-to-unveil-2-trillion-infrastructure-plan-11617181208


#觀察了幾十年政治。我的總結:這些不是解決目前困境的方案,而且目前困境的病癥(symptoms),加深目前的困境。困境用戰爭解決之後,這些方案就會自動停止

#拜登兩萬億美元新政的綜合評論。此計劃將衝擊中國和香港。(因是屬於經濟學機密知識,留在較高的閱讀層級,會在短片做通俗的介紹。)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bai-deng-fang-ji-49609188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9014643747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