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07, 2023

「我」與「吾」的分別——並論古漢語是曲折語,與印歐語言類似

圖一、一九八〇年代,施舟人於巴黎留影。在台灣學習後,他加入了法國國籍,並開始研究道教經典。 FAMILY OF KRISTOFER SCHIPPER

之前在本欄講過,要解釋古漢語裏面,我與吾的分別。事緣大概是二〇〇一年,漢學家施舟人教授(Kristofer Schipper 1934-2021)在香港道教學院演講,道教中人請我去聽。他是令我感動和慚愧的,他演講之前先向後面的太上老君聖像鞠躬致敬,其他華人講者卻不懂得。席間,他講到「我」與「吾」的分別,說外在的我內在的我,令我耳目一新。施舟人於二〇二一年病逝於荷蘭,享壽八十六。(《紐約時報》有悼念文字。著名漢學家施舟人逝世,享年86歲 張彥 2021年4月6日)

例如《論語》和《孟子》的講法,就看出「我」與「吾」的分別,《道德經》則是反例:

一、《論語·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語譯:

曾子説:「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沒有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實踐過?」

語法分析:吾身的吾,是屬格,genitive,類似英文的my

二、《論語·里仁》: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語譯:

孔子說:「曾參啊!我的思想是用一個基本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走後,其他學生問:「什麽意思?」曾子說:「老師的思想,就是忠恕。」

語法分析:吾道的吾,是屬格,genitive,類似英文的my,法文的ma/mon,德文的mein/meine

三、《道德經·第十三章》: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語譯:

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我有身體;如果我沒有身體,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

語法分析:吾是主格,substantive,類似英文的I,法文的je,德文的ich

四、《孟子·公孫丑上》:

「雖千萬人,吾往矣

語譯:縱然面對千萬人(阻止),我也勇往直前。

語法分析:吾是主格,substantive,類似英文的I,法文的je,德文的ich;然則這句的吾字有特別的涵義,就是內在反省的自我

五、《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語譯:

(公孫丑問説):「請問先生在哪方面擅長?」”

(孟子)説:「我能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出來的情志趨向,我善於培養我擁有的浩然之氣。」

語法分析:我是主格,substantive,類似英文的I,法文的je,德文的ich;吾是屬格,類似英文的my、法文的ma/mon、德文的mein/meine;然則這句的吾字有特別的涵義,就是內在反省的自我

從上述先秦文獻的五例可以看出,老子《道德經》,不分別我與吾,而以「我」為內在的自稱,「吾」為表面的自稱。《論語》、《孟子》則反之。可見在周朝,講雅言(周朝官話)的老子在山東講雅言的孔子和孟子,用語已有分別:在周王室的老子的語法寬鬆,脫落了我和吾的分別。反而在今日山東省的魯國孔子和鄒國孟子仍保守住周朝雅言的用法。

我回家之後,翻查字典,北宋的朱熹首先發現兩者的分別,他說的余,也是我的意思:

康熙字典:

吾:【說文】我自稱也。【爾雅·釋詁】吾,我也。【左傳·桓六年】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楚辭·九章註】朱子曰:此篇多以「余」、「吾」稱,詳其文意,「余」平「吾」倨也。(倨:粵音據。倨傲,不遜。【禮·曲禮】遊毋倨。)

《爾雅·釋詁》說:「卬(áng)台(yí)也。」在先秦古文,我、余、予、吾使用廣泛,人所熟知。這些人稱代詞,後來只有「我」在口語中保留下來,「吾」等其他則全被淘汰,只留在經典引述或成語裏,例如吾誰與歸(我將從誰)。

去到字源考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吾,我,自稱也。從口,五聲。」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註》:「我自偁也。偁各本作稱,誤。釋詁曰:吾,我也。从口五聲。五乎切。五部。」 (《說文解字註》:(偁)揚也。揚者、飛舉也。釋言曰。偁、舉也。郭注引尙書。偁爾戈。玉篇引左傳。禹偁善人。凡古偁舉、偁謂字皆如此作。自序云。其偁易孟氏、書孔氏。子篆下云。人以爲偁。自稱行而偁廢矣。稱者今之秤字。从人。爯聲。處陵切。六部。)


圖二、吾的金文


圖三、我的甲骨文


根據《說文》,吾是形聲字。從口,從五,五亦聲。口是人發聲自稱。吾字只有金文,沒有發現甲骨文。我字有甲骨文發現,二戈相背本義是武器,長柄和三齒的鋒刀相背。手持大戌,呐喊示威。

高本漢的劃時代發現

近人胡適發現,在上古時代,「吾」和「我」在語法上有別,吾不用於動詞後作賓語。(胡適:〈吾我篇」(《藏暉室讀書筆記》之二)。)蒲立本(Edwin George Pulleyblank)在《古漢語語法綱要》(Outline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指出:「我」比「吾」似乎更富有強調對比的意味,這似乎跟法語中的分離形式 moi 和 je的對比關係是平行的。(蒲立本,孫景濤譯,《古漢語語法綱要》,北京:語文出版社,9.1節,頁八十六。
圖四、高本漢。

胡適和蒲立本的發現,都是基於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 1889-1978)的論文《原始漢語為屈折語考》(Le Proto-Chinois, langue flexionelle, Journal Asiatique,1920)。高本漢論證,漢語在原始階段並不是像現在那樣是孤立語,而是像歐洲語言那樣的具有形態變化的屈折語。中文是演化得厲害的語言,在演化期間脫掉了曲折語的成分,好似現代英語那樣,目前在曲折語方面只是剩下人稱代詞(例如我的I、me、my、mine的變位)和第三身單數要加s的語法遺留,其餘就是衍生詞,從beauty衍生出beautiful和beautifully。然而,正如現代英語留下人稱代詞變位一樣,中文也留下人稱代詞的變位的遺留物,那就是上古漢語(周朝漢語)的與汝、爾的分別。一九八二年,筆者在香港中文大學期間,中文系恩師李達良博士就曾對我說:「你講的客家話也有古代變位遺留,例如我,客家話是ai,我的,客家話是nga;你,客家話是ngi,你的,客家話是ngair[8]。」

高本漢構造了周代的語音之後上古的人稱代詞,一般只用於主格和屬格,一般只用於與格和賓格。例如在《論語·雍也》: 季氏使閔子騫為

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汶:汶水,即今山東大汶河。汶上,暗指齊國。)(語譯:魯國公卿季氏請閔子騫當費市市長。閔子騫說:「請替我婉言謝絕了吧!如果再有人請我,我就逃到齊國去。」)就明確分清了吾與我的用法。


圖五、高本漢構造的上古漢語與現代北京官話的對照。(圖片來自高本漢,《漢語的本質與歷史》,漢譯,北京:商務,二〇一〇年。頁六十六。

從圖三的上古漢音,可見吾、我及汝、爾的發音是類似曲折語的派生,類似英文的I和my即使在現代英文也是押韻的,you和your也是。有趣的是,上古漢語是沒有「他」的第三身人稱代詞的,只有他的(英文的his)「其」字、與他(to him)、對他(on him)的「之」字。古文講他,只是重複他的官位或名號而已。由於語音不可分別,故此現代漢語造出他、她、它、牠、祂,但在讀音依然是ta,分辨不了。

高本漢的考證和古音重構是得到中國近代學家確認的,其博士論文《中國音韻學研究》經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這三位中國語言學大師的翻譯,稱譽為劃時代的巨著。

中文是一門外語

於國學的基礎——訓詁學而言,高本漢給予我的當頭棒喝,就是漢代做字典《說文解字》的許慎不懂得周朝的語音,甚至不懂得周朝用的金文(漢代當然發現刻在鐘鼎上的金文,但只是當作吉祥符號來敬拜,唐代開始研究,宋代大盛。),只是懂得春秋時期的大篆(六國古文)許慎用來解釋字源的是秦朝的小篆。要到宋朝才懂得大量用金文來考證字源。至於甲骨文,更是清末才發現,商朝之後一直到清末乃至民國初年,國人都不懂得最原始可見的中國字。

至於古音,在漢朝沒有記錄,許慎用漢朝的音來解釋形聲字,很多是錯誤的,因為經歷秦朝消滅周朝和諸侯國之後,語音已經混同而簡化。要到隋朝的學者才從梵文學到切音的方法,陸法言編訂《切韻》(隋文帝仁壽元年,西元六〇一年)。上古音方面,只能靠押韻的原則,考證到商朝的《詩經》而已

一切原因,是華夏人與西方不同,採用了表意和諧音的符號文字(形成象形和形聲兩個造字大原理),而不是拼音文字,過去只是靠楷書在漢朝定型之後,用詞序、成語、詩詞、古文和典故來辨別意義,嚴謹的辨義必須要用漢字而不能只用口語,而且漢字必須是可以辨義的漢楷(正體字)而不是今日中共胡亂簡化的簡化漢字。故此,一旦華人理解到這些,就知道漢語其實是一門外語,而且是充滿不明不白、無法摸清源流的外語。這些我在《中文解毒》系列演述過了。

一切原因,在於秦朝滅了六國,而且焚書坑儒——焚燒儒書和殺掉文人,斷了官府和王室文獻,也斷了學術講授的傳承。秦朝只是秦始皇嬴政和秦二世嬴胡亥的十五年統治,就將周朝的文化斷層之後華人一直在重構周朝的文化,在遺憾中活着。至於周朝最珍貴的皇天上帝信仰,在秦朝之後一直由皇帝私有,乃至在清朝滅亡之後湮沒

Source: 陳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