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5, 2020

端午

端午的起源,很多人以為與屈原之死有關,事實上,早在屈原出世以前,長江流域的百越族便已經有在每年五月初五進行祭祀及其他活動的習俗。

端午之「端」,乃開端之意,而「午」則與「五」音同,故端午就是初五。由於五月初五已相當炎熱,加上南方素來潮濕,地多叢林,故一到夏季,則瘴氣大作,人中了瘴氣,便會生病,重則死亡,即史書上所謂瘴癘者也。瘴癘作為一種地理疾病,容易在特定時節令到居於該地區的人大規模發病,形成瘟疫,以致死傷慘重。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討伐蠻王孟獲,五月渡瀘,因天炎水熱,故瀘水中毒氣大作,令漢軍前鋒死了一半,這個例子可作一證。所以後來孔明在前後兩篇《出師表》中一再提及「五月渡瀘」一事,可見當日戰況之凶險,及瘴癘之為害。

人們有鑑於此,故自上古始,即有著各種驅瘟辟疫的行動,久而久之,這些行動累積成南方人的習俗。例如人們都會在五月初五懸掛天中五瑞,所謂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草、大蒜、石榴花和龍船花。菖蒲為五瑞之首,可以辟邪;艾草能醫百病,代表身體健康;大蒜味濃,可以驅瘟;石榴花則可以除蟲(瘴癘之一的瘧疾正是由蚊蟲傳播);龍船花狀如龍爪,龍在東方有如意吉祥及降魔伏妖之寓意。總括而言,端午的起源,與驅瘟有關,而古代人們認為瘟疫之起源於瘟神,所以要驅瘟神,因而連帶衍生出辟邪的意義。

除了驅瘟辟邪,據聞一多考證,端午的另一起源,與祭龍有關。南方地多水道,縱橫交錯,人們往來各地,多倚舟楫,素有「北人乘馬,南人乘船」之說。夏天多風雨,在水道往來,易生波濤之險,而龍作為司掌雲雨及江河之神,自然是人們祭祀以求平安的對象,而賽龍舟及食糉則是與祭龍有關的活動。賽龍舟的含意,一方面是以舟迎接龍神,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另一方面也是將瘟疫災害送走之意。既然是要送走瘟疫災害,當然是越快越好,因此才慢慢形成鬥快的競賽。糉,本身並不是用來自己食,而是投入江中供龍神饗用,亦即糉本身是祭品,以求餵飽龍神,使其不至於食掉涉江渡河的人們。

不過,我認為從糉所選食材上可見,除了祭祀之外,糉亦有驅瘟之效。何以言之?因為糉於人體有兩種功能。其一,糉可用以消暑。糉以荷葉包裹,而所用食材皆味較清淡(我們現在所食的糉其味較濃,是商人們為了刺激人們的食慾以達成消費行為而為,與原意相差甚遠),適合在炎熱的季節食用;其二,糉可用以止瀉。糉以糯米為主要食材,而糯米性溫,健脾益氣,既止瀉,亦溫胃,集治療及保健於一身。從糉的兩種功能(消暑及止瀉)看來,便可以證實糉除了作為祭品外,亦與驅瘟有關。事實上,瘴癘是各種地區病的總稱,而這些地區病當中便包括了中暑及瘧疾。中暑故需要消暑,患瘧疾者則會上吐下瀉,故需要止瀉溫胃,所以糉的製作亦與驅瘟有關。

或許會有人問,然則端午的起源到底是哪一個?我認為可以不止一個,而上述兩個起源可以並行不悖。因為無論是驅瘟,還是遏止波濤之險,都是一種含有「除害」目的的舉動,而在季節更換之際,諸害並起,則一個活動同時含有多重除害意義,實是自然之理。需知道,人世間萬事萬物所由來之原因,皆不單一。

除了上述兩個起源外,後來人們又因為屈原之故,乃穿鑿附會,將久成習俗的活動強加其上,稱投糉於江乃求餵飽江中龍神及其他魚類,使不食屈原遺體;而賽龍舟則是當初大家為了競相尋回屈原遺體而形成的活動。但無論如何,從原本的意義到後來與屈原有關的意義,我們都可以看出,人們舉行這些活動,歸其大旨,都在於「守正辟邪」這四個字上。

人們想盡辦法,以求保存屈原遺體,是因為對於正人的敬重,不希望如此正直之人死後還要死無全屍。能敬正人者,自己雖不能為正,亦不失為正人,這就是守正;而與諸害對抗,消除各種有害於人們的危險,就是邪。故若果你的兒女問你,端午的意義為何,你就回答他們,僅在「守正辟邪」一節而已

為何端午之意義如此意義不凡?因為世之奸賊狗徒太多。是日端午,願大家平安吉祥,避開一切瘴癘、水險及奸賊,毋使自己蹈屈原之後塵。

Source: 南金東箭
https://www.facebook.com/103378051022204/posts/28851625584171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