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0, 2020

看書

香港書商被貿發局擺了一道,今年出書的作家們可真非常運滯,想在網上書展尋一條出路,郵政卻在這個時候停運一個星期,可謂屋漏兼逢。希望大家能用消費支持他們,最好的支持是使自己成為一個好讀者,培養每個月買書取閱的習慣,參與文化香港。

「沒有時間看書」是一個常見藉口,如今娛所盡關,減少出外,多了人賦閒在家,但不見得大家多了時間看書。我明白那種心理,每當我萎靡的時候,也會不想消耗精神,想整天不寫作,也不讀甚麼,全然地耍廢。覺得耍廢耍得太夠,才毅然重啟寫作,直到下一次萎靡。人嘛,最重要是在這種循環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在無謂嘢和意義事之間找到調劑。

長期置身於無了期的無謂萎靡與空廢,則會讓人產生一種對意義的恐懼,恐懼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以致我們寧願選擇耍廢下去、再浪費多一天,也不想追隨內心的小覺醒。然而,隨着空虛的洞口愈來愈大,再多的娛樂的填不滿時,我們就會反被無謂所噬,進入暴棄狀態愈是渴望意義的人,便愈加暴棄了自己,也許他在等自己否極泰來的那一刻,但在那一刻之前,我必須把無謂走到盡頭。這條邁向盡頭之路漫長而折磨,有些人走到盡頭時才發現自己走完了畢生。

所以,開始睇番書,可能象徵着這種暴棄狀態的終結,代表你成功為自己設立一個盡頭,翻開彼岸的第一頁。推廣者很愛說開卷有益,嘗試以「書中有很多有用的知識」為理由,說服大眾多加閱讀,但我認為這條路走歪了,因為它過份抬舉了書的工具價值,誘使今時的大眾只認同工具書可買,亦改變了書商的立基之本。這是所謂市場主導背後,真正的心因性癥結。弔詭地,愈強調睇書有益身心,坊間便愈多「衍生工具」。

「睇呢本書對我有咩用?」如果你最先問到的是這個問題,那就代表了墮入了這個淪落的圈套。很多書有用、有意義,但不要讓它成了我們睇書的唯一目的。如果書是我們的伴侶,這就等同你只愛另一半的用處,這種功利終將扭曲了你愛對方的渴望,繼而讓你輕蔑這個世間再無東西值得你去愛。如果我們無法克服這個奇點,就無法在無謂和有益的對立之間超脫出來。

超脫得了,我們才會找回自己的興致,這種不問功用意義的興致最難達到。它是一種自為,我予我求,原本每一個人都處於這個狀態,就在小孩的時候,它賦予我們好奇心,渴望在世界當中看得更多,尋找自己所愛。但自從你失去這種興致,你就不再年輕了。

重新醞釀興致,是成人一門只能求己的功課。即使你在努力的嘗試中感到困倦和挫敗,也不要隨便躲入暴棄之中。應當凝視這個退縮的自我,慢慢協助它走出來。不想看嘛,那就不看,看其他東西,或甚麼都不看,等待下一次興致的呼喚,然後把握它,愛上那入定的感覺。這樣,真正令閱讀變成有益的東西就不再是書,而是你自己了。

Source: 作者
https://www.facebook.com/972393926144079/posts/336498566355154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