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07, 2021

為何要皮內注射

藥物必須在適當的給藥途徑(route of administration),才能達到其預期功效,或控制其副作用。

復必泰疫苗的正確給藥途徑是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一般會注射到肩上的三角肌(deltoid)。而袁國勇則故意自行改為皮內注射intradermal injection)。

究竟兩者對復必泰疫苗的藥效和副作用有何影響?

從維基百科就可知道皮內注射比肌肉注射會減慢藥物釋放,大家以為袁國勇是要減慢疫苗循環至全身。實情更複雜。因為復必泰疫苗是新應用的 mRNA 疫苗,mRNA 載於脂質體(liposome),能把mRNA 帶到細胞內,稱為轉染(transfection)。被轉染的細胞會根據該mRNA製造出病毒蛋白,就能引起免疫反應。而脂質體的體質較一般藥物大,起碼有 25 納米,多數超過 100 納米(葡萄糖只有 0.9 納米)。而我們的微血管,一般只容許少於5至12納米的東西穿過。所以,復必泰疫苗的有效成分很難透過微血管進入血液,進入了淋巴系統也會在淋巴核處理掉。因此,那些mRNA主要是進入肌肉組織的細胞。這也解釋到為何注射復必泰後,注射位置的發炎反應強烈,正是因為那些細胞表達了病毒蛋白。

而皮膚內的細胞與肌肉內的細胞不同,脂質體的效能也有不同。肌肉算是容易轉染的組織,而皮膚則較難(除非用上特殊電流)。雖然沒有復必泰的實際數據,但也可以推測皮內注射會減少轉染,降低疫苗效能。

此外,皮膚常會受損而接觸外物,所以有極多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協助建立免疫力而避免過敏反應。而皮内注射,早已試過用於醫治敏感估計皮內注射復必泰,能夠減少不良免疫反應的機會

所以,我推測,皮內注射復必泰會削減其功能,也會降低其副作用。袁國勇有政治任務在身,必須接種復必泰。但他知道其風險,身體果然很誠實,就改變注射方法避險

我建議,大家可以效法袁國勇要求皮內注射。又或者更進一步,要求變成口服。皆大歡喜啊。

參考資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123768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701757/

https://nanoscalereslett.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1556-276X-8-102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631522/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regulatory-approval-of-pfizer-biontech-vaccine-for-covid-19/information-for-healthcare-professionals-on-pfizerbiontech-covid-19-vaccine

https://www.facebook.com/RTHKVNEWS/posts/4338180752956614

Source: 敗傲籮即高 嘥仁時 (Bio Sciences)

https://www.facebook.com/pseudobiologist/posts/1149827908799976

1 comment:

  1. 2018年袁國勇的確說過一個秘方︰「我自己是打皮裏注射。我搽一層Imiquimod藥膏,然後5分鐘後再打疫苗,出來的抗體高很多。Imiquimod用來醫治輕微的皮膚癌,原理是刺激免疫系統,俗稱椰菜花的性病疣子都可用這種藥膏醫治,可令你的免疫系統殺死疣子。我們都是用這個概念將Imiquimod塗搽在皮膚,刺激皮膚的免疫系統跟住再打流感疫苗進去,皮裏注射比一般肌肉注射疫苗的抗體起碼高3至4倍 。」不過,袁國勇坦言,目前市民未獲安排進行這種方式的注射。(http://imoney.hket.com/article/2009613)

    要是抹去人名,你會以為這是無知婦孺以訛傳訛的「秘方」。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