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7, 2022

日裔歷史學家福山勸告台灣:美國愛莫能助,台灣要自保家園

 

圖:在基輔(Kiev)的五十二歲的市場調查員Mariana Zhaglo買了高火力的自動步槍,隨時準備為烏克蘭而戰。圖片來源


前日,1月24日,拜登總統在示弱一輪之後,下來國防部準備8,500名「本土美軍」提高戰鬥準備。根據軍系媒體流出的消息,奉命準備開赴烏克蘭邊境的越洋前鋒,應該是正駐軍在北卡羅萊納州布拉格堡基地的美國陸軍82空降師。派遣這隊空降師是準備戰鬥的先頭部隊。這下子令到之前意氣風發的普京總統騎虎難下,十二萬坦克兵唯有繼續駐紮,俄軍與白俄羅斯先軍演一下示威,待風聲沒那麼緊的時候再撤兵吧。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烏克蘭、克里米亞這些老戰場不是拜登要玩的地方,拜登要玩的是新戰場——中國。南海目前正在展開美軍在當地最大規模的演練,美國國防部表示,由旗艦「卡爾文森號」(USS Carl Vinson)和「林肯號」(USS Abraham Lincoln)領導的兩個美國海軍航母打擊群已於1月23日開始在南海行動。美國派出一萬四千兵員參與是次演練。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家拉赫曼(Gideon Rachman)於1月23日以《俄羅斯和中國的新世界秩序計劃》(Russia and China’s plans for a new world order)為題,發表了長篇的分析,指出烏克蘭危機,其實是莫斯科與北京試圖削弱美國實力,爭奪世界話語權的重要部分。這些輿論,正是配合拜登的計謀,將烏克蘭/俄羅斯和台灣/中共的議題捆綁處理。只要美國在烏克蘭和台海/南海持續集結兵力和聯合演習,以美國的實力加上盟友的支援,足以用持久戰拖垮俄羅斯和中共兩個獨夫之國。


美國撤離外交人員,抗議冬奧防疫苛刻

其次是學北韓,順水推舟,借疫情來玩弄冬奧。路透社在1月25日援引消息人士指出,由於美國政府無力阻止中國當局對駐華外交人員采取滋擾人的新冠防控措施,美國國務院正準備「授權撤離」在華外交官及其家人。根據兩位消息人士,美國大使館24日已將這一請求送交華盛頓正式簽署,因為不到兩周,中國將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前加強新冠防控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可能被迫到發燒篩檢站檢測或與小孩分開。知情者稱,外交官員居家隔離應是基本要求,前往發燒篩檢站檢測和醫院檢測則應是自願性質,又稱美國政府本應對這樣的要求施以報復措施,卻沒這麼做。而美國大使館進行內部調查亦顯示,多達25%人員和家屬選擇盡快離開中國。


前國務卿龐佩奧三月訪問台灣,刺激中共

另外,卸任一年多的美國前國務卿龐佩奧(Mike Pompeo),任內主導多項對台政策突破,被視為歷來最友台的國務卿。自其卸任後,外交部將邀訪龐佩奧列為年度重大工作目標,積極促成他在今年上半年來台。據透露,龐佩奧終於敲定訪台行程,將在今年3月10日以出席論壇的名義訪問台灣,繼續刺激北京。


同一個調子:普京的烏克蘭與習近平的台灣

2008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公開講過「烏克蘭稱不上國家」,同年7月發文指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同屬一個民族、一個整體,又批評邪惡的外國勢力、激進分子及新納粹分子策劃反俄計劃,試圖離間烏克蘭與俄羅斯。論調與中共說的台灣不是一個國家、是中國不可分裂領土之類一樣。所差別的,是烏克蘭自視為俄羅斯文化的正宗傳人,給普京不少文化壓力,而台灣是去中國化,在文化上的壓力比較少。(按:這裡看到台獨派和民進黨系如何幫忙中共化解壓力啊)

論調是否似曾相識?巧合的是,2021年7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中共建黨百年的演說中,提到「『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是一項歷史使命,更是一項不可動搖的承諾」。奇怪的是,2021年下半年起,多個歐洲國家、美國及加拿大都表明不會有元首或官員出席2022年2月在北京舉行的冬季奧運會,有國家開門見山地稱是「外交杯葛」,有的則以疫情為由;更甚者如荷蘭比利時,公開呼籲其國家隊人員離要攜帶「空白」手機與電腦,以免進入中國國境後被盗取機密資料 —— 不過,去年12月16日普京宣布將會出席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典禮,成為首個答允出席的大國元首。

普京在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的報道中提到,在國際體育合作方面,中國始終相互支持,齊聲反對將體育與奧運政治化。這番話,不單是說給中國聽,也是說給歐美國家聽。不過,2008年8月8日,奧運會在北京開幕,俄羅斯總理普京正在北京,同日向格魯吉亞發動侵略戰,並搭飛機離開北京。同類事件會不會在冬奧今年2月4日開幕期間發生呢?


美國判斷:台灣才是兵凶勢危

早前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在接受Fox News專訪時,形容台灣是太平洋的軟木塞(cork in the Pacific)一旦被解放軍佔領,中方即可循取道太平洋威脅夏威夷、加州,以及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Aleutian Islands),並會切斷美國與日本、新西蘭、澳洲及菲律賓等盟友的連繫,所帶來的後果將遠超烏克蘭。另外,他又指出,中國正密切觀察美俄在烏克蘭的一舉一動,以衡量是否在北京冬奧過後伺機進犯台灣。

2021年,《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列台灣為「世界最危險地區」;今年初,美國網媒「19fortyfive」分析2022年五個可能爆發衝突及戰爭的地區,依序是烏克蘭、台灣、伊朗、朝鮮半島、中印度邊境 —— 台灣排名第二。這五個地區分布在世界各地,但都因為與美國戰略利益考量與部署有關而彼此連動。

自從拜登上台後,美軍與解放軍在南海及台海一帶的「交流」愈趨頻繁。2021年,他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要「保衛台灣」,又將台灣與韓國、日本等國家相提並論。今年1月19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就任周年紀者會上提到,華府對俄羅斯的反應,將視乎是俄方對烏克蘭採取的是incursion(小規模進軍)跟invasion(大舉入侵),又坦言北約未有共識。事後白宮方而急急發稿澄清說,俄軍一旦越境就是侵略,美方將即聯同北約軍隊回應。究竟這是「開口牌」,抑或Freudian Slip?事後,拜登派空降師趕赴歐洲,即見此政治老人的機心。


美國擬撥專款防衛台灣

1月22日,美國眾議院的共和黨議員蓋拉格(Mike Gallagher)重提黨友兼參議院議員霍利(Josh Hawley)於去年11月初提出的「武裝台灣法案」(Arm Taiwan Act)。這個法案提議美國國防部規劃「台灣安全援助倡議」(Taiwan Security Assistance Initiative),並於2023至2027財政年度,每年撥款30億美元以強化台灣防衛能力。

蓋拉格在新聞稿中指出習近平視台灣與中國統一為關鍵功績。眼見拜登政府在阿富汗、烏克蘭與伊朗示弱,中共只會更咄咄逼人。美國國會必須儘快重建震懾力。而「武裝台灣法案」可為台灣提供必要的資源與武器對抗侵略。


福山提醒台灣:美國始亂終棄

不過,提出「歷史終結論」的日裔美美國學者福山教授(Francis Fukuyama),1月中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強調美國回不去當年世界霸主的地位,大家亦不應抱持這種期待。他指當中國決定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在戰爭初期美國不會出兵,唯有當美國在台海附近的軍事基地或民用設施被解放軍襲擊,以及美國內部有共識時才會出兵台灣。按目前美國的情況,不會派美軍協防台灣以對抗中國的軍事威脅。他認為,期待美國派兵打救台灣,是危險的假設。

自稱關注台灣國防政策廿年的福山教授批評台灣最大錯誤是在十年前廢除徵兵制,且不重視自我防衛 —— 不單在國防上投資太少,又經常投資在錯誤,如訂購最先進的戰鬥機,而不是最有用的軍事裝備。他援引美軍徹出阿富汗為例,指出今日的美國不會為「不為自己而戰的國家」而戰,是每個台灣人要清楚的政治現實。


圖:俄羅斯陳兵邊境之後,包括五十二歲的市場調查員Mariana Zhaglo在內的烏克蘭平民紛紛參與志願兵團Territorial Defence Forces (TDF)的射擊訓練。


烏克蘭展示高昂鬥志和親歐傾向,台灣卻未必

烏克蘭平民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的烏克蘭革命中打退政府軍,並且逼退親俄的總統亞努科維奇。在佔領為期93天中,示威鎮壓引致125人死亡,1,890多人受傷,還有65人失蹤,但歐盟清楚看到烏克蘭人親歐盟和脫離俄羅斯的意願。此後,烏克蘭可謂全民皆兵,企業僱員投入軍事訓練,即使女子也自願接受開槍訓練。正是烏克蘭人展示決斷的捍衛國土氣魄和親歐盟立場,令到歐盟和英美在開頭戲弄俄羅斯之後,憤然投入支援。同樣的西方支援,能不能在台灣被中共侵入的時候顯示出來呢?筆者認為,在台積電的工廠仍未分家到美國和越南等地方之前,西方還是會軍事支援台灣的。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ri-yi-li-shi-xue-61683667



Wednesday, January 26, 2022

四點很私人的觀察,關於逼打疫苗的疑惑與恐懼

(圖:Crawling on a well-worn track)

一、為什麼不立法強制打針,而是向屬下部門、NGO機構和某些行業公司施壓?

答案:真正的目的是控制這些部門、NGO機構和私人行業,造成類似黨中央號令黨組織的效果,將大陸的一套殺死私營社會的自主能力的政策搬過來香港使用。港府是可以立法強制打針的,儘管違反《香港人權法案》,會受到司法覆核,但泛民已經被打殘,他們也與政府有默契,一貫不挑戰防疫。疫苗是有機會致命或致殘的,政府的試驗,是用一些大家都厭惡的方式來脅迫機構主管和公司頭目,不斷施壓,令他們抵抗力倒塌而臣服,願意執行來自中央政府的厭惡性任務。這是個典型的共產黨的社會改造工程,務必將香港的public sector和private sector納入控制,可以指使行動。將來就可以灌輸愛國教育、逼人互相告發、精神勞役、性剝削之類,更嚇人的bullying和harrassment都會下來,直至香港的民間社會和私人生活變得如大陸差不多。

在2019年的護法運動,大家也許記得公共交通被示威阻礙而停駛或改道。政府用通知機構主管的方式來令員工提早下班。我當時與某些做人力資源的朋友在觀察政府的指令系統(command structure),發現政府在做中央政府與民間團體和私營公司的統戰行動。


二、疫苗的禍害,引致死亡大增,我親自聽來的


1、從醫護網友得來的消息,是朋友中有十幾個因為打疫苗而死掉。

死因是血栓,三十來歲的女士可以高血壓到三百度之後死掉。癌症忽然驗出到了晚期,不出幾個月就死掉,而不是一般的可以拖三兩年。血管瘤忽然蔓延全身,無可醫治。最奇怪的,是丈夫打針了,妻子沒打針,但妻子忽然爆發血小板異常增生——即是血癌,之後死亡,懷疑mRNA可以透過性交的體液傳播。


2、香港的殯儀館業務近來大增,有時候一家小殯儀館竟然一日做四五宗葬禮。情況如台灣的殯儀館業務大增三成,倫敦的殯儀館老闆在youtube說他業務忽然繁忙一樣。


3、疫苗是為了減少人口,合法殺人,達致戰爭的效果但沒有戰爭的損害,而且人民大部分空前擁護政府


4、大部分香港人患了心理病。大部分香港人不願意接受自己判斷錯誤,是由於近代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講的fixation(德文Fixierung;固置、固着)[1]。CDC、WHO的omicron的低致病和疫苗無助免疫力的報告都在主流媒體刊登了,疫情已經進入無害的風土病階段了,很多人都不願意調整自己的認識和心態,寧願固置在錯誤的地方。

水是會繞過障礙,繼續前進的,但凹凸不平的石頭不會,它會卡住,寧願一輩子被卡住,我就死在這裏,自暴自棄。這是因為心裏面病了。這與2019年的創傷後遺症有關,令很多香港人——特別是黃絲患上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愛上了他們的迫害者,愛上了當年毆打、辱罵、強暴和虐殺他們的政府。我要香港人be water,他們是I Am a Rock.[2] 很多人收到的挫折和不平的事情太多了,他們需要一個overwhelming的理由來給他們休息,給他們墮落,給他們死亡。

圖:弗洛伊德解釋的固着現象

[1] 個體在學習歷程中,受過去的知識與經驗的影響,造成習得的行為不能依實際情況的需要而調整,行為缺乏彈性的一種現象,稱為「固著」。在認知材料上,有功能固著(functional fixedness)的現象,是指受試者在解題歷程中固著於先前固定的解題方式,在新情境中不能有效的運用更好的方法來解題,甚至無法順利解出答案來的一種現象。在人格發展上,心理分析學派的創始者佛洛依德(S. Freud)認為在自我的發展過程中,情緒反應的學習有時會發生固著的現象。在某些情形下,個體因一再的遭遇同樣的挫折,所以可能學到一種一成不變的反應方式,即使以後情況改變,個體的反應方式已經刻板化了。佛洛依德認為人格特質的形成乃由於不同時期的重要需求得到了滿足,如果某時期的某種需求不能滿足,將使個體固著於此一時期的需求,如在口腔期的需求不得滿足時,會形成猜忌、對人不信任、好吃等口腔期性格。

[2] Simon & Garfunkel的流行曲1966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lSVNxLB-A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si-dian-hen-si-61639190

Tuesday, January 25, 2022

香港人先獻出倉鼠,之後獻出小孩?

 

(圖: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有些正常面授上課的學校,還專門招女教師、女學生去上。學校只有一個男教師。大家看兩幅招牌並掛,就會明白過來。)


這是一個測試。香港人failed the test,共產黨看到了。「不壓迫香港人,是對不起自己。」這是我以前聽一位共產黨幹部講的,也在面書寫過。

關於學童要被威逼打針的問題,我只是說,現在是戰爭,很多人都不明白,也看不到新型的戰爭,但戰爭的後果是消滅人口,舒緩各種無法用和平手段解決的難題。人在現代是法人,是國民,是國家一切問題的根本,消滅了某些人,土地、貨幣、經濟週期榮衰也有了解決的指望。毛澤東發達反右和文革,擴大規模來殺人,是要解決土地與人口比例的難題,用的是不會摧毀生產設備和民生樓房的批鬥殺人方式,但也是粗糙了,俗了,沒有現在用疫情來減少人口的溫良恭儉讓,那樣文質彬彬。

不論新舊戰爭,後果都是減少人口和令存活的人做一些卑鄙齷齪的事情,例如供出同道,陷害同事,父子相鬥,師生互賣。戰爭期間令人集體歇斯底里、癲狂,之後做出你以前認為自己不會做的事情,例如逼供同胞、虐待同僚,做出你以前認為自己絕不會屈服的反人性的事情,承認你以前絕不會想像的事情。例如,中日戰爭時代我們依然有通航、通郵,現在沒有了,但你不覺得現在是戰爭,只是說是「疫情」這個萬能key。一個萬能key可以去到停航、停郵、宵禁、軟禁,它就是戰爭的委婉詞。你可以不信,也無所謂,物理上肉體上,你有機會見到比較傳統的戰爭的。你現在的迷狂和價值觀的扭曲和自欺欺人,正好用來接受烏克蘭戰爭、南海戰爭、台海戰爭這些事。

回到之前的小問題。戰爭的時候,是不是要給小孩打某種軍事醫院的針藥,之後可以去戰地學校保護健康來上課的呢?

我要問你,在戰爭的時候,有學校在現場授課,你不覺得很奇怪嗎?那麼幾年不上課,對小孩有沒有影響呢?沒有的,我的父輩一代在新加坡、馬來亞就是在對日抗戰時代沒上課的。華文學校停辦了,他們沒有屈服去上日語學校,沒有向皇軍獻出靈魂,只有逃難和躲藏。沒幾年,日軍投降了。輪到日語老師逃難回日本了。

你能等待嗎?在美軍轟炸日本的前夕,你帶着自己的女孩去趕潮流,去日軍的婦女宣撫辦事處報名,母女一齊爭取有書讀而去那邊接受日軍關東軍731細菌研究部的健康測試,打某種針,之後可以一齊入校園「學日本語」,是不是有點令日後的自己和日後的女兒尷尬呢?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xiang-gang-ren-61612107

Sunday, January 23, 2022

Omicron衝垮清零政策,政府作繭自綁,必須及早回頭


葵涌邨三座大樓累計105宗感染個案,omicron感染呈現幾何式爆發真正傳播力強(但弱致病率)的Omicron來了,必會衝垮清零政策清零政策是發現檢測陽性的案例之後,即刻隔離及追踪傳播鏈,給予各種程度的隔離,令傳播鏈鍛煉而疫情平息這在引起重症而傳播力不強的Covid-19第一代病毒是可以的,例如武漢封城的方艙醫院階段和香港的機場亞洲博覽館的社區醫院和竹篙灣隔離營階段,儘管我認為這只是政府在裝模作樣,但起碼不會出事。

到了傳播力稍強而致病率不高的Delta,已經吃不消,因為無法用隔離案例來停止傳播鏈,只能用提高老弱者的接種疫苗比率而且略為開放社會令人民獲得感染來提高抵抗力,英國就是在Delta發現的時候略為解封的。丹麥在去年年底的典範,更值得香港參考。2020年12月,丹麥疫情大爆發,單日新增多達3,000例確診;疫苗接種後,2021年6月迎來疫情低點。不過2021年7月起,Delta變異株肆虐,佔當地確診近80%;8月,單日更攀升回千例之多。丹麥政府卻宣布邁向「常態化」,解封大部分防疫措施,是因為接種率接近七成,而Delta變種的致病率不高。丹麥政府當時認為,如果所有限制令都解除,那其餘沒打疫苗的人口(包括拒打的成人、未滿12歲沒疫苗能打的孩童),可以在6個月內擁有抗體,足以應付冬天來到的感染高峰期。結果,冬天來的是omicron變種,丹麥人的抗體足以應付有餘,證明當初的解封政策是科學的決策。基於同樣的道理,一向奉行群體免疫政策的瑞典,也在omicron傳播期間,在1月18日毅然宣布取消入境的檢測。

到了Omicron階段來了,任何程度的清零政策已經沒有作用,因為傳播能力高強,甚至在香港地鐵擦身而過的九秒鐘即使戴了口罩也感染了,但致病率甚低。應對的方法是解除防疫,不論有否接種疫苗(多數西方國家包括香港已經過了七成、接近八成接種率),立刻令人民多接觸和感染此弱變種,加強醫院接收重症的能力,而令輕症在家休息。


香港的Operation Capacity根本不夠

在Omicron的極高傳播、極低致病的階段,清零政策毫無意義,在香港也無法執行,因為香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厲行新自由主義的外判管理,政府的救災設備和後備隊伍已經取消,救災廚房、警察廚房都是外判的,九七之後因為一國兩制的嚴厲限制(比英國殖民地時代的限制更大!)更不能隨便動用軍部的廚房和營地來救災。最近政府還在將閒置的社區單位改為臨時公屋,將負責救災的民政事務局拆散為文化體育康樂局和地區政務局,更將削弱香港處理特發災難的容量

(圖:政府晚上為葵涌邨居民派發物資包。(居民葉先生提供)2022-01-22 21:21)

故此我們今日見到葵涌邨的逸葵樓的2700名居民在圍封五日的第二日晚上,已經無法獲得供應晚餐,只是獲派公仔麵和罐頭,因為外判的飯盒供應商是商業運作的,不能馬上提供這麼多的額外服務。葵涌屋邨的就地圍封隔離和早前將竹篙灣的隔離由21日減少到7日,已經見到政府的運作容量飽和了!由於政府厲行清零政策將自己的operation standard提得很高,故此應付的capacity相當有限,由於受到一國兩制的限制,政府無法動用軍部的資源,也無法將案例送到深圳隔離。這與武漢封城可以調動軍隊或將居民送到廣場和郊外不同。

故此,基於香港的制度,根本無法維持清零防疫政策。更基本的是香港沒有發鈔權,甚至利息定價權也是被動的。這些我在兩年前疫情開始的時候已經寫了,一清二楚寫了。政府要硬幹下去,今晚說要研究封閉整個葵涌區,這根本是自討苦吃,是在難為政府處理救災的人員的能耐了。


防疫政策必須基於科學驗證

在所有中國和香港的微生物學家之中,只有香港大學的管軼教授提出的抗體檢測才是科學的決策參考,可以用來做解封與否、如何合理調整醫院決策的實證參考(evidence-based decision),而不是好像文革撲殺麻雀那樣瞎搞清零

如果中國大陸或香港進行這種研究,就可以好似CDC、英國衛生部、丹麥國立血清研究所這些機構一樣,可以為政府提供科學的決策,真正保護到人民生命健康,也平衡到經濟需要,甚至準備戰爭的需要(烏克蘭和南海隨時發生小型衝突)。

我知道清零政策是個中港兩地的政治需要,但也必須同時做好科學管理和準備解封和復甦及備戰的兩手準備。此外,如果政府相信疫苗可以預防重症,全民接種率過了七成之後已經可以大大減輕醫院的負擔,無須再逼員工打針。這個毫無必要,而且傷害公務員和資助機構員工(如教師)對政府的向心力,製造無謂的勞資矛盾,否則一旦世界解封,人會走。

外國在二、三月陸續解封恢復自由和經濟復甦,是香港人移民的黃金機會。不要以為人走了沒事,當年整個蘇聯陣營就是被東德的移民拖垮的。

(後記:假若發現抗體水平不足,即是全民感染covid 19和康復的比率不高,應該勸告老弱者留在家,需要的給予注射比較安全有效的美國傳統型疫苗的機會,青年健康者自由活動,十幾日之後香港就可以解封。筆者不是醫學家,但我絕對是公共行政和決策學的專家。)

昨日我貼文出來之後,香港開始有醫學家提出改變清零政策。希望政府要公務員和教師分別在2月14日和2月24日完成接種第一針的要求取消,無須過於理會學童和青年教師和公務員,全力應付老弱者的病症吧。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omicronchong-kua-61502696

疫情只是序幕,滯漲才是主角

 

圖:英國消費者獲悉各種食物價格上升的百分率(來源


墨西哥、西班牙先後解封,威爾斯和蘇格蘭亦提早在1月19日解封,逼得英格蘭不能不跟隨,約翰遜首相宣布於下星期四(1月27日)解封。英國解封,一是由於聯合王國制度,各自競爭,大家鬥快,二是物價高漲不能不解封。英國2021年12月通脹率升至5.4%,為1992年以來最高水平。上月聖誕節期間,英國人過節必備的酒精飲料和人造牛油分別漲價8.3%和15.6%。由於食品、雜貨等價格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每周養家餬口的花費幾乎是以前的兩倍。防疫措施切斷了貨運和物流,通脹已經形成政府必須停止防疫,令通脹稍為回落到足以刺激生產和復甦的水平

英國是基於科學應對疫情和經濟復甦的原則來決定撤銷防疫的,對各國的防疫撤銷有指引作用。昨日,捷克政府取消強制疫苗令,包括不強逼老弱打針。捷克政府改選之後,新政府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因應英美最新發現及世衛建議,取消強制疫苗令。愛爾蘭也在昨日解除大部分防疫措施,除了在公車上仍需戴口罩之外。[6]


疫情是各財團用防疫措施促成經濟衰退和刺激通脹

由於新自由主義外判公共服務產業鏈外移中國,加上電腦輔助全球化物流管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全球通脹呈下降趨勢;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主要的發達經濟體通脹水平更長期低於2%。由於充分競爭和優化使用,並且去除代理人和中介人,直接網絡購票甚至午夜投標廉航,前幾年坐飛機的某些票價可以比坐火車便宜,港人搭飛機、住民宿去日本度過週末週日比起去長洲和南丫島便宜。

理論上,物價上升鼓勵企業提升產量,供應亦會加快,直到供求達致平衡;而通貨膨脹本是經濟復甦的正常現象。回看歷史,全球經濟在每次危機過後,都是由通縮走向通脹,而通脹率往往某程度上超過危機前水平,以彌補危機時期物價水平的短暫失速

兩年前開始,各國以疫情掩飾經濟衰退,來到2022年,全世界都出現了通脹——不,是滯漲(stagflation)才對。工資不漲甚至微跌(現金流入不增)樓價不漲(最大的投資增值無效果跑輸通脹),但物價在以20%到30%漲價(現金流出在增)。這叫做滯漲,stagflation,停滯性通貨膨脹。貨運被所謂疫情截斷,令到明明豐產而便宜的石油、煤、肉、蔬菜、衣物漲價,這叫做輸入性通脹

去年國際油價升約50%,高度仰賴天然氣的英國天然氣價格暴漲逾300%;英國能源協會於12月23日警告,如果政府不出手干預,2022年英國家用能源費用會上漲50%。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資料顯示,全球石油產品需求已恢復疫情前水平,但供應方面的恢復速度緩慢,因此出現短缺 —— 中亞局勢至為關鍵。有見及此,各國發展新能源,如中國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美國推出的中長期財政計劃亦以「氣候變化與基建」為主軸,歐盟1.8萬億歐元預算的重點在於投資構建氣候友好型式的經濟等。然而在傳統能源匱乏的情況下,要發展新能源,就需要額外資金,還有建築及裝置的成本呢。以英國為例,天然氣發電量佔約40%,85%家庭用天然氣供暖,雖有再生能源但只供應25%電量,入冬後的仍要依賴天然氣供暖。

日前,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簡稱ONS)公布2021年12月的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飆升5.4%,較經濟學家預計的5.2%更高,亦超過11月的5.1%,是近卅年以來高位。食品價格按年增加4.2%,是自2013年9月起最高;至於衣物價格,同樣創下四年半以來新高。由於能源及晶片短缺,影響能源及新車供應,能源價格持續受壓上升。家庭能源費用亦錄得自2011年後高位。

但ONS的資料亦顯示,2021年9月至11月僱員薪金連獎金計的平均每周收入按年升4.2%,撇除獎金後的按年增長只有3.8%。雖然表面上人工有增加,但實際工資僅於去年11月已經減少1%,是自2020年7月以來首次出現實際工資萎縮。經通脹調整後的整體收入僅增長0.4%,而撇除獎金的收入則無增長。


烏克蘭危機猶如減小版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東石油危機

英倫銀行行長貝利(Andrew Bailey)出席國會聽證會時透露,通脹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烏克蘭緊張局勢令天然氣價格料續上揚,市場預測自2021年聖誕節起至2023年,天然氣成本將高於正常水平;加上勞動市場上個別行業因人手短缺而令人工上升,未來日子英國通脹將進一步攀升。他非常擔心通脹壓力或比預期更難搞(stubborn)。雖然英倫銀行剛於2021年12月加息0.25厘,但由於通脹率較預期更高,市場預期英倫銀行將於今年2月再加息0.5厘。

美銀證券(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歐洲公用事業分析師(Director of European Equity Research, Utilities, Renewables & Infrastructure)Harry Wyburd 指出,去年歐洲各國政府有見歐洲基準天然氣價格大幅上升,因而取消能源增值稅、資助貧窮家庭等,花費數百億歐元只為減緩降低高昂電價對社會的衝擊,惟此舉只能抵銷約25%電價漲幅。他提醒,能源供應商一般於六至九個月前交易,因此目前的價格只能反映六至九個月前的售價。他又預測今年西歐家庭平均在天然氣和電力花費升逾50%;若加上「俄羅斯因素」,升幅會更強勁。

「疫情」下,能源轉型、貿易保護主義,加上各國封城封關,全球經濟出現結構性變化,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地球村(Global Village)的概念逐一退場,無論是歐美中等仰賴入口的國家,抑或東南亞等生產及出口國,都更著重建立自己的供應鏈和產業鏈,由於國際間減少分工合作,全球商品生產成本與價格將會上升。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全球化的、最優化的產業鏈(暫時)趨勢被逆轉了,低物價的條件消失了。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1年10月的預測,2021年全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由2020年的3.2%上升至4.3%,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消費者物價水平升得更急,原因是供應遠遠無法追上需求復甦的速度在這個期間,誰掌握了食物、原料、能源、零部件等,就可以在這個需求與貨運/物流的時間差裏面賺大錢

而截至2021年7月,主要發達經濟體動用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17.3%的資金(包括額外財政支出及放棄的財政收入)作防疫-以美國為例,總統拜登簽署了1.9萬億美元的《美國救助計劃法案》(American Rescue Plan Act),當中約一萬億美元用作補貼國民,使美國人的整體收入超過疫情前水平,造就強勁的消費力。此外,華府還計劃推出四萬億美元的中長期方案以刺激經濟,雖然法案尚未實施,但2021年12月美國通脹率達7%,創下近四十年來的最高水平。

雖然適度通脹有益於經濟復甦,但全球各國,尤其是歐美等國通脹顯然過高,惟經濟增長與就業率方面恢復遲緩,人工跑輸物價,抑制消費信心。同時,原材料價格及人工上升造成的通脹壓力,抑制了製造業之產出,亦影響就業率。

IMF將2022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推遲公佈。由於Omicron病毒變種傳播快速但致病率低,各國的防疫政策紛紛調整,《路透》報導,IMF發言人1月4日表示,基於Omicron變異株導致疫情充滿變數,為了將疫情的最新發展納入考量,原定1月19日公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推遲一星期,於1月25日發布。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去年(2021)12月表示,受到Omicron變種病毒影響,IMF可能會在1月下修全球經濟成長展望,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為4.9%。另外,由於供應鏈中斷及缺工問題,IMF將去年美國GDP成長率預測下調至6%,預計今年將回升至5.2%。


IMF(國際貨幣基金會)正式預告滯漲

對於今年環球經濟局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Gita Gopinath早前已表明,全球各地的通脹壓力都在積聚,各國根本沒有空間保持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將利率維持在極低的水平。同時,她警告:「疫情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供應中斷時間會更長,從而帶來通脹壓力,然後我們面臨着真正風險,即滯脹擔憂。」因此,今年經濟的真正風險,其實是滯脹。


比起日本迷失的三十年,香港人該怎樣渡過滯漲?

滯漲下的生活是什麼模樣?可以看看日本人如何在富裕的情況下度過滯漲三十年,之後再想像一下香港的社會富裕情況猶如日本,但社會治理和公共理性遠遠不及日本。然而,香港比起日本甚至世上任何一個地方有這些優勢:香港稅制簡單、營商創業容易、政府效率高而香港內部消費旺盛並且可以吸納中國大陸和南洋消費和投資,故此香港人可以借助降低的地租和薪金來創業或做副業。

各人有各人的發揮,但香港創業和營商的優良制度卻在變壞之中。要看特首是否煞停防疫,另外看特首選舉的結果。

目前,港共借助防疫在做些什麼。它借助防疫這個表面上的不可抗拒的理由,要店鋪交出營業權利和營業時間,要家長交出孩子,要學校交出老師,要機構交出員工。一句話:財產和權利的剝奪,appropriation of property and rights. 一句話,對香港社會進行武斷的、極權的控制(arbitrary and totalitarian control of HK society)。這種社會不利金融自由交易和資訊流通、不利言論自由、不利社交自由、不利自由營業、不利中心企業創業。在經濟衰退的往後幾年甚至十幾年,如果政府的治理作風繼續如此,妨礙各位營生。它不單妨礙自由,還妨礙搵食,妨礙個人發展。不過,沒有政府可以違反經濟規律,我相信港共很快放棄清零政策,香港恢復正常。這個我另外再推論。


延伸閱讀:

能源危機加劇!歐洲企業家庭今年平均能源費料將爆表,鉅亨,JAN 6, 2022,https://news.cnyes.com/news/id/4797385


英國補就業計劃被騙取逾600億 4分3料追唔返,香港經濟日報,JAN 18, 202 ,https://inews.hket.com/article/3158719/?lcc=an


Producer price inflation, UK: December 2021 including services, October to December 2021,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JAN 19, 2022,https://www.ons.gov.uk/economy/inflationandpriceindices/bulletins/producerpriceinflation/december2021includingservicesoctobertodecember2021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yi-qing-zhi-shi-61500563

Wednesday, January 19, 2022

殺倉鼠是殺雞儆猴,但我是不是猴?

圖:比利時(Flemish族裔)畫家Michael Sweerts(1618-1664)的《某古老城市的瘟疫》,刻畫中了鼠疫的市民百態

殺倉鼠是殺雞儆猴,逼人去打西針。問題是,你不是猴,就不會給嚇到。但你要很小心啊,你也許比猴更糟糕,有人威脅樹林的猴子說不打引起終身心肌炎的、減少猴子生命力和生育力的西針,明日我就不再養你,不用香蕉餵你,你自己去樹林找食物去吧。猴子是怎麼反應好呢?牠們會不會跟現在的香港人一樣去打西針來領取每月的香蕉金呢?除了飼主的香蕉之後,樹林裏有沒有香蕉樹呢?有啊,而且還是有機的、沒用化肥的香蕉,食了不會癡肥,但不知在哪裏有香蕉樹呢,十幾年來都只是討好飼主就有蕉食,好久無去樹林了。樹林據說有老虎和豹的,也有很多野生的凶狠猴子霸佔。

生物學定義的人,世上千千萬萬,人格上、靈性上定義的人,就看你自己。學什麼孔子佛陀、觀世音菩薩、耶穌基督,到頭來都是看你自己,不是看這些祖師爺。看過很多電影、小說、聽過很多戰爭歷險故事,學很多西英文學術terms,現在戲劇性的一刻(dramatic moment),臨在你身上。這叫做existential moment,生而為人的一刻。

當然,是我言重了。我知道,你不去打西針,其實沒事的,丟那份西政府提供的西工,會回來的,也會再找到其他生計。那個瀕臨破產而要赤字預算的西飼主的西香蕉,供應是保不住的,到頭來飼養團也是要解散得七零八落的。打咗針先來有序殺校,教師排住隊來失業,西飼主講明你聽嘎啦。



現在的情況,是殺兩千來隻寵物倉鼠進入毒氣室,來威脅千金小姐脫衣服給姦淫,她不脫就殺貓,殺狗,但始終不會殺她,也不會強暴她。飼主要的是施行輕微而持續的虐待來做終身的性剝削,飼主不是要一下子就強姦殺人啊。現在其實是非常瑣屑和無聊的、但有點機會死人和殘廢而其中又可以互相指罵取樂到死的荒誕時刻(absurd moment;moment of absurdity)吧了。二戰之後,六十年代的存在主義哲學就是講這些更難面對的時刻。

2019年的香港人,經過的是existential momentto be or not to be,to live or die,故此非常勇猛

2020/2021年的香港人,經過的是absurd momentwith or without jab you will face no restaurant dining sooner or later, with or without jab you'll face streamlining and lay-offs sooner or later,不懂得反應了。大家看看國泰員工就懂得怎樣反應,全部打齊了西針,隔離21日,結果一樣成為眾矢之的,被埋怨所謂播毒,真係好使好用。我在2020年初我教過傅柯生物權力(bio-power)幾個月,教過兩課中世紀的集體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在2021年我開講存在主義哲學幾個月。

有教書的朋友問我,被逼打西苗怎麼辦?十年前,我在做本土運動的時候,用的理論是關鍵少數,critical minority。有足夠的人(其實只是來來去去幾百個)出來反對大陸自由行破壞香港公共秩序和哄搶物資,政府就將一簽多行改為一簽一行,奶粉出境限制還一直執行。

有足夠的人反對侵害自己生命的西苗來打西工,西工就不會欺負你有幾多才夠關鍵少數?你自己就是一個很關鍵的數。理論定下來之後,從來沒有疑問,只有行動。


圖: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西門·佛洛伊德的格言。

我很理解人類的,故此我很招怨恨。我招來的怨恨,多於羨慕或崇拜。因為我不是教主,更不是首領,我是哲學家,說是一個毫無學術成就的、只懂得拿前輩的觀念來用一下的思想家(thinker)更恰當。就是那種在雅典街頭與市民辯論而最後被元老院陪審團開會判處死刑而沒留下什麼學術著作的蘇格拉底那種人。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sha-cang-shu-shi-61352759?utm_medium=post_notification_email&utm_source=post_link&utm_campaign=patron_engagement&token=eyJ0eXAiOiJKV1QiLCJhbGciOiJIUzI1NiJ9.eyJyZWRpc19rZXkiOiJpbnN0YW50LWFjY2Vzczo5MjcyODMyYS02NmNjLTRhYTgtYjlmZC1mOWU2MTU1MDY1MGMifQ.aiG2dFlXkWMxXSzcS0LpQhFOqCco8TYSE-ZwRBN8uRk

Monday, January 17, 2022

搵食、搵命搏與大茶飯

 


閒來講下老香港的土語與做人的道理。我們戰後落難在香港時期,不論是外來客或本地人,日本皇軍統治之後在香港的,都是落難人,有錢的家道中落,沒錢的爛命一條,全部都要馬死落地行,鬼叫你窮呀頂硬上。搵食是用各種方式出賣勞力或腦力謀生,只是謀生,發達很難,置業也無緣,因為當時一棟樓一次過付款買,不會拆細和分期付款買。大家多是租屋住,租屋的再分租幫補家計,天台屋、天井屋、騎樓屋和山邊木屋很多,政府也沒錢請人去清拆,也不敢觸怒這些走投無路的窮人。

搵食自謙之語不是理直氣壯之語,口講搵食是要對方讓利,畀條生路行下。搵食是不做傷天害理之事,也不做傷害自己的事,一來是天良,二來只是搵食,東家唔打打西家,為兩餐者,點解要做到咁賤呢?搵食這土語,變種是搵兩餐搵兩餐晏仔搵啖飯食。這是做人退到最後一步,下一步就是搵命搏,例如街邊檔被踢檔而不講人情,就要搵命搏,捍衛最後的生存權。搵命搏也包括做危險行業來賺取更多工錢,例如搭棚、落渠、炸山、潛水、行船之類。

搵食是自謙之詞、委屈之語,搵食不是大嗮的。講「你搵食大嗮呀」?是指責對方搵食而撈過界,侵犯了其他人的搵食權,叫人縮返隻腳埋去。昔日茶餐廳大嬸拖地,叫客人「縮腳」,是一語相關的當頭捧喝,猶如《紅樓夢·第二回》智通寺對聯:「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食大茶飯

搵食的升格版,是作姦犯科傷天害理,損害自己健康去謀取發達,叫搵大茶飯,例如走私、開賭檔、打劫銀行金鋪等等。

如今政府威迫員工打針才可以上班,這不是叫你搵食,是叫你搵命搏,打針之後是否升職兩級、加薪三倍?不是吧。打針顯示你臣服,之後一樣會裁員減薪,經濟衰退嘛。

如果有人說被逼打針去返工是搵食,恐怕他不是老香港人,經歷有限。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wen-shi-wen-ming-61263933

Tuesday, January 11, 2022

胡溫增長保八,近平傷風清零:將統治合法性建立在殺滅傷風的政府 剝奪窮人的社交組織能力

 

(圖:封城之後,西安居民領取食物配給,一小袋蔬菜要百多元人民幣)


外國醫學和經濟分析顯示,中國的國安式清零政策,已經鑄成大錯。解封又死,唔解封更死。解封會死很多人,因為疫苗無效,而人民在這兩年隔絕接觸,免疫系統缺乏鍛煉。不解封的話,經濟受影響,社會氣氛沮喪,人民面對面的刺激貧乏,組織力差,不利消費和創新生產力。西安目前的封城,比起2019年的武漢封城的技術更為成熟,政府用食物強逼配給購買來盤剝老百姓,令西安一千三百萬人民被壓迫到奄奄一息

中共在胡溫時代要保證GDP有8%增長,以維持就業和繁榮,現在習近平的獨裁統治,GDP一直下降,他卻將合法性捆綁在防疫清零的勝利上。這次錯誤,足以令中國在兩年疫情促成的全球經濟衰退和產業轉型之中,全盤敗北。一個人可以追回失去的十年,一個國家,沒法追回失去的兩年,以及即將失去的第三年。一個人改變命運,可以移民,一個國家沒法移民的。毛主席、小平同志如果在世,會被習近平激到吐血,再死一次。美國行了大運,撿到了大便宜。


(圖:歐亞集團預測,中國在堅持錯誤的清零政策之後解封,才真的遇到瘟疫侵襲。)

位於紐約的政治風險評估智庫「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的《2022最高風險》報告,將中共的清零政策列為首要風險。2019年底,中國從武漢開始迅速封城而遏制流感病毒散播,誤導了習近平,他一直堅持疫情清零政策,令中共難以因應病毒感染和致病情況而調整。

中國的錯誤防疫政策,令工業供應鏈受阻,原料、貨運和機械設備難以如期付運,對於叫價力比較弱的中小企而言,2022年是令它們重創更甚的一年,大財團容易買到原料和設備,甚至有自己的貨運公司,現金流也容易承受某些虧損。


美國霸權缺席,世界將動盪不安

歐亞集團估計,在歐美國家廣泛接種mRNA疫苗之後,covid致病輕微,患者也痊癒快速,疫病將在第一季度的結束——2022年3月31日轉為風土病(the pandemic becomes endemic for advanced industrial economies by the end of the first quarter.)

兩年疫情之後,低增長、高通脹、差距更大的不平等和公眾焦慮將縈繞2022年,令很多社會陷入不安,這是自從1990年代未曾見到的動盪。美國在拜登上台之後,不願意承擔世界和平維護角色,中國也不會填補真空,故此很多國家一旦陷入動亂,將會爛下去。美國在阿富汗鋃鐺撤離留下的中亞邊陲的權力真空、哈薩克新舊總統爭權的元旦動亂、烏克蘭在俄羅斯軍事威逼之下的安全問題、伊朗的核子擴散、緬甸常年不停的暴亂、美國中期選舉的兩黨廝殺、巴西等拉美國家的貧困和選舉輪替,將令2022年的世界混亂不已。


疫情令貧窮者失去人際交往優勢

筆者認為,英美在去年年底不斷為疫情平息努力,借助英語國家南非的omicron變種來開脫。英國的前防疫主管Dr Clive Dix認為政府要放棄大量疫苗注射的政策,如同應付流感一樣,因為目前的感染比率從元旦的飆升之後已經回落兩成,顯示covid-19已經馴化。最傳遞財閥看法的彭博新聞社今日,omicron可能顯示全球疫情的終結。澳洲政府1月5日決定撤銷世界網球男單冠軍、塞爾維亞運動員祖高域(Novak Djokovic)的入境簽證。澳洲法院10日裁定,祖高域成功推翻政府的決定,他以「半年內曾染疫」而豁免打疫苗入境是合法的,他將可留在澳洲出戰澳洲網球公開賽。這顯示感染之後無病癥或迅速康復的人可以不必打疫苗而入境防疫嚴苛的澳洲。



上星期,很多香港人發現高官名流總共214人參加洪為民的宴會,而懷疑染疫的港台女支持的丈夫怒斥群眾為何守法、拓展處幾十人在遊艇慶賀同僚升任署長。消防處在一月四日有百人在消防處大樓聚餐因為高官和公務員都有私人的俱樂部和飯堂,不在防疫條例的表列名單的管制,故此他們依然正常地維持人際交往。我們知道,戴上口罩、不能堂食或限制四人一桌,又要拍卡監察行踪,這些都是削弱了貧窮階級最大的能力——密切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情報交換機會。這是加強了窮人和富人的知識增長和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差距。窮人可以在2019年抵抗逃犯移交條例修訂——不管當時民眾幫助有錢佬抬轎是否理智,顯示了香港窮人的組織能力和交往能力,這次政府用限聚令、面罩令和安心出行碼和象徵身體臣服(bodily subservience)的打針威逼,摧毀了香港窮人的社交能力和反抗能耐


疫情即將過去,大家要超前部署

我們現在除了對抗打針傷害身體心靈之外,大家應該想想,自己和孩子失去的兩年,該怎樣追回來。對抗防疫已經大致完成。見到蘇絲黃、何君堯、屈穎妍這些人趕上來反對防疫,見到何君堯佔領竹篙灣賴着不走,開facebook live來聲討林鄭月娥要她辭職,見到洪為民的群組有人大罵政府為何立下惡法,就知道收割反防疫的果實的時候到了。

我們今後的agenda,是如何補回兩年的發展停滯和個人增長的損失。Always think ahead and work in advance, 如果你不想一世被人踐踏,一世做地底泥,如何你不想一世做窮人做賤民,就該搶先部署,除了不去打針傷害自己,還要斥喝那些要你打針要你有機會無償死亡或殘廢的人,為自己爭回面子,現在還要振作起來,為自己的將來打算。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hu-wen-zeng-bao-60984132

Sunday, January 02, 2022

種复必泰 變甕苗狂重症

「甕苗狂(Omicron)變種是很弱的病毒,以病癥來說,只算是傷風。可是,61歲男士在種了兩劑冠毒後感染甕苗狂,不單沒有預期的保護效果,還令他變成重症患者。

雖然醫生指他患有糖尿病,可能影響令病情,但醫生專家仍未能排除复必泰的影響。同時,醫管局並未交代該病人有否出現肺炎,還是只是甕苗狂較易有的支氣管炎。」

換我是記者,最起碼會這樣寫。

而實際上,種毒後很可能令心血管和腎臟受損,有機會加重一般傷風的病情。至於原先說好了的保護效果,似乎只能應對近似元祖版的19病毒,但那個元祖19病毒呢?早就變種啦。然而,傷風卻一直存在。利多於弊?

相關新聞︰https://l.facebook.com/l.php?u=https%3A%2F%2Fhd.stheadline.com%2Fnews%2Frealtime%2Fhk%2F2294495%2F%25E5%258D%25B3%25E6%2599%2582-%25E6%25B8%25AF%25E8%2581%259E-%25E6%259C%25AC%25E6%25B8%25AFOmicron%25E9%2587%258D%25E7%2597%2587%25E9%25A6%2596%25E4%25BA%25BA-%25E6%2582%25A3%25E8%2580%2585%25E7%2582%25BA61%25E6%25AD%25B2%25E9%259D%2592%25E5%25B1%25B1%25E7%2594%25B7%25E8%25AD%25B7-%25E6%259B%25BE%25E6%2589%2593%25E5%2585%25A9%25E9%2587%259D%25E5%25BE%25A9%25E5%25BF%2585%25E6%25B3%25B0&h=AT0rM4d3mifLwuavNmZlqbsYXzPTl4a4oRmn0BS9El2j1zZ__a9n-zGrH_SD6umLSKofVETF6KJ4qMe7htJSY5ojCRnZ4nagVOkdJdGvqqhXEK-AKtGvKHrBN-KoPJEDGsZNLbBJwH1WfD2j56xd&__tn__=-UK-R&c[0]=AT0C6tIZpoVBnUmxFlztA7oCNHEkiCfboT9QF2NWuoER53jNNjOEzNDHbEdhmiGG-Q0_SyZ4S94RtguW13jW7cn3fqABtyyAyIwFjIa9rZqt1g9HC_VhsOLhKeYhzqfwpZ1_ARaJSgV7t9yHrDIcmNavR_RqxlYb_UaoZ55imDYe-UWHFWvYDEc


Source: 敗傲籮即高 嘥仁時 (Bio Sciences)

https://www.facebook.com/100063726856656/posts/134797554565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