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8, 2024

垃圾徵費評論與的士牌照回購芻議——官民互動的美好經歷

 

圖、垃圾徵費擱置的經過。


昨日在面書和會員區寫的文章,是新聞引起的,後來與朋友網上談話,於是寫了篇短帖文,引來各方網友評論,之後我回應和編輯帖文,使它成為周詳可行的建議。這是網上做的審議式民主,雖然只是民間做的,也有若干的民意代表程度。

這不禁令我回憶起當年在政府做民政和文化工作時候的美妙經歷。當年是第一屆特區政府,江澤民做總書記,給予香港極大的自治權,會見董建華特首的時候,大家坐在沙發,會後有公開記者會,接受質詢,規格一如接見外賓。

當年我在民政局,政府知道一時無法擴大直接選舉,唯有做民主的內容工作,於是中央政策組向香港大學的陳祖為博士請益,採用他建議的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做法,將改革的議題公開諮詢,開社區論壇(類似美國的town hall meeting)、寫報紙文章和網上帖文來收集意見,之後變成合理和可行的建議。審議式民主不是代議制民主(由選出的議員代理民意),也不是直接民主(全民公投),而是給予民眾足夠的資訊和議題刺激之後,吸納民意和編輯為政策意見。這本來是議員辦公室和傳媒可以做到的,但它們比較有政黨利益和媒體的時事焦點限制,前者不夠全面,後者不夠持久,故此政府做的、或委託民意公司做的審議式民意研究,是必須的工作。

這種做法,我離開政府之後,在公共利益攸關的議題,也會在網上發文或報紙寫文之後轉貼網上,收集意見和回應,之後修訂出合理和可行的建議。本土運動、城邦論,乃至最近的垃圾徵費評論,都是成功的例子。

垃圾政府評論,我先是在網上發表有立場、有議題焦點和若干煽情的意見,評論垃圾徵費和走塑,先後播出三段短片,從政治、事宜和保護本國經濟的立場來評論垃圾徵費:

 一、垃圾徵費培育國民意識,港獨議員(朱凱迪)一度全力出擊,2024年1月23日

二、環保思想已經過時,垃圾徵費妨礙復甦,2024年3月8日

三、環保是先進國家的產品換代戰略,香港要跟人玩垃圾徵費嗎?2024年3月14日

其中,一月二十三日的第一條片是最尖銳的:為什麼香港要先於祖國大陸推行如此激烈的垃圾徵費呢(北京只是略為試驗)?為什麼港獨議員朱凱迪如此用心推動呢?為什麼台灣這麼標榜自己有垃圾徵費呢?垃圾徵費與建立獨立國民意識有什麼關係呢?

隨後,很多網友和面書專頁不斷探討這些議題和發表意見,開始揭露很多環保團體是收了政府經費來做循環回收,也有網友拍照證實所謂回收也是丟進一般垃圾車運到堆填區而已。四月,政府推出試行計劃,令民眾親身經歷政策轉變之後的利弊,之後收集意見。

四月八日,第十屆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盧文端在明報發表文章,認為垃圾徵費是激進泛民提議的,不應該跟從。他的四點回應之中的頭兩點,很多是我三條短片的議論:

//其一,備受爭議的垃圾收費當年由激進反對派提出(他們當中部分人還在監獄裏),是上屆政府在泛政治化環保的高壓下訂出的政策,從一開始就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其二,先行先試的亂象反映香港社會還沒準備好,現階段不適宜推行垃圾收費;建議政府在試行期結束後重新考慮是否將其押後或完全停止,最重要是盡快擱置有關爭議。若任由垃圾收費爭議耗費社會精力,干擾政府聚精會神謀發展,並不符合香港社會整體利益和期望,相信也不是中央希望見到的局面,因這不符合中央的希望和要求。

三,政府擱置的是垃圾收費爭議,不是環保大原則。香港要堅決擺脫環保道德綁架,下決心走一條符合香港實際的環保與發展的可行之道。第一步應先做好回收工作,在其取得全面認可和成功後再採取其他措施。//

盧文端的評論是合理的,特別是他說香港要堅決擺脫環保道德綁架,據傳他也是習近平主席的朋友,但未能證實。如此,大致垃圾徵費計劃就收檔了。

整個垃圾徵費的網上討論,令民眾醒覺環保業務的money line和國際商業的鬥爭,大家是愛護環境的,但不是用立法強制和強逼產品換代的方式。這可以算是一場有意義的審議式民主,即使在港區國安法和二十三條立法之後,也可以進行,而且官民互動、香港地方與中央的港區民意代表互動,在民眾得到更多資訊和試行計劃的親身經歷之後,取得合乎香港整體利益的政策決定——擱置垃圾徵費計劃,令香港避過一劫。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la-ji-zheng-fei-105075311?

Monday, May 27, 2024

政府應把握機會回購的士牌照

 

、的士牌照價格大跌。

的士牌照價格在經濟衰退及網約車流行之下大跌,我認為是政府回購的士牌及改革香港的士的大好時機。

的士牌賣斷,是港府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陋政(詳見時任運輸署助理署長黎敦義(Denis Bray)的回憶錄《歷變中的香港》(Hong Kong Metamorphesis)。筆者在書評中介紹過,詳見拙作《讀破萬卷書》),之後變成炒賣、抵押、尋租、境外投資,私人市場控制之的士車租成為增加行駛的士的額外開支、最大開支,令的士司機和乘客都是怨聲載道。政府發現的士牌奇貨可居之後,也慨嘆當初一時做錯,後悔莫及。然而,隨著香港經濟膨脹,掩蓋了這個劣政。現在經濟衰退,加上網約車的出現,劣政的弊端顯示出來了。

的士是香港老、大、難的問題,但現在網約車出現,反而是個改革的良機,政府不能坐視不理,的士持牌人更不能錯失良機。

隧道、電台牌照、巴士專營權這些公共財也不會賣斷啦,為什麼的士牌賣斷呢?

經濟衰退,正是改革公共政策、令公共服務轉型的良機。政府用現在市面較低的價錢,與的士商會及持牌人商議之後,用一個flat price收購的士牌,之後按年租出,是先付出一筆錢,但後來庫房有持續之的士牌費的經常性收入,除笨有精。做法好似收購舊樓一樣,依照商議得出的共識,只要60%或80%持牌人願意賣出,就可以推出租出的士牌,初步是續回幾多就推出幾多,不願意賣回給政府的持牌人可以照舊出車。這可以維持產權持有人的自由選擇使用,但加快新政策推出。

由於政府持有的士牌費出租的巨額收入,是stakeholder,故此不會好似現在這樣偏袒或放任網約車。的士費用也可依照市道而調節,只要政府減低出租牌費,的士就可以減價,適應衰退。

如果用租出,的士從業員依照年資而繳交一年、兩年或三年牌費,而且規定不能轉讓或再出租,就沒得炒賣。之後續牌,按照司機年資、有否犯規而續牌,行駛不足,出更不足也不能續牌,或只發出一年。

回購牌照,是轉型正義的做法,尊重的士持牌人的產權,是右翼做法回購之後採取牌費調節,逐步將香港的士費用降低,促進旅遊業和照顧民生,是左翼做法。只要政府採取英式漸進主義(incrementalism)的做法,可以減低政策轉變的震盪,也可逐個擊破的士持牌集團的抵抗壁壘

按照營收情況調整牌費或增發牌照。如此,的士就可以與網約車平衡存在,給予市民高度私隱的、無智能電話障礙的搭車選擇,特別適合香港的老年社會以及海外遊客使用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zheng-fu-ying-ba-105028428

佛法經濟學

佛法經濟學。的士牌賣斷,是港府在五六十年代的陋政,之後變成炒賣、抵押、尋租、境外投資,私人市場控制之的士車租成為增加行駛的士的額外開支、最大開支,令的士司機和乘客都是怨聲載道。政府發現的士牌奇貨可居之後,也慨嘆當初一時做錯,後悔莫及。然而,隨著香港經濟膨脹,掩蓋了這個劣政。現在經濟衰退,加上網約車的出現,劣政的弊端顯示出來了。

的士是香港老、大、難的問題,但現在網約車出現,反而是個改革的良機,政府不能坐視不理,的士持牌人更不能錯失良機。

隧道、電台牌照、巴士專營權這些公共財也不會賣斷啦,為什麼的士牌賣斷呢?

政府用現在的價錢,與的士商會及持牌人商議之後,用一個flat price收購的士牌,之後按年租出,是先付出一筆錢,但後來庫房有持續之的士牌費的經常性收入,除笨有精。做法好似收購舊樓一樣,依照商議得出的共識,只要60%或80%持牌人願意賣出,就可以推出租出的士牌,初步是續回幾多就推出幾多,不願意賣回給政府的持牌人可以照舊出車。這可以維持產權持有人的自由選擇使用,但加快新政策推出。

由於政府持有的士牌費出租的巨額收入,是stakeholder,故此不會好似現在這樣偏袒或放任網約車。的士費用也可依照市道而調節,只要政府減低出租牌費,的士就可以減價,適應衰退。

如果用租出,的士從業員依照年資而繳交一年、兩年或三年牌費,而且規定不能轉讓或再出租,就沒得炒賣。之後續牌,按照司機年資、有否犯規而續牌,行駛不足,出更不足也不能續牌,或只發出一年。

按照營收情況調整牌費或增發牌照。如此,的士就可以與網約車平衡存在,給予市民高度私隱的、無智能電話障礙的搭車選擇,特別適合香港的老年社會以及海外遊客使用。

阿彌陀佛。

Source: 陳雲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pfbid033nLZapGHUbDFKvnrS115BAc7CiwbFEGFHfKR53TKCQAMA1edS6BkPgy3XnwxqKXFl

Thursday, May 02, 2024

環保是先進國家的產品換代策略,香港要跟人玩嗎?(《陳雲時事短評》文字版)

 

圖、不是環保,而是產品替代。圖片來源此漫畫應該是受到我的時事短評啟發。

通俗播出版:2024-03-14 https://youtu.be/Cqg9c8SAR54

先分享一個小故事。一九八二年筆者在香港讀大學,北上神州朝聖時所搭乘的柴油火車名為「京廣直快」,起點在九龍,終點是北京西站,車程約一日一夜,沒有冷氣。火車行駛期間買了一個飯盒充飢,吃完之後發現很多乘客都把飯盒扔出車窗,車外則有些農村小孩撿起飯盒、竹筷子,想他們會將飯盒裡的剩飯用來餵貓狗(甚至自己食),然後把飯盒筷子拿去當柴燒掉。

那是沒有垃圾的物質匱乏年代,紙盒會燒掉,雪條棍用來紮作玩具槍和城堡玩具,玻璃瓶會重用或賣出,金屬有收買佬上門收買,陶瓷的容器(如南乳和冬菜的瓶)會做到方便購買者變為家居儲物瓶。如果我們製造很多廢物如即棄餐具,就證明消費蓬勃、生活改善,故此食具和載具不會重用,購物時亦不會自備購物袋或者飯盒。

環保大茶飯,是先進工業國家欺負窮國

筆者在德國的時候,北歐和德國已經鼓吹再生林木,開始有木製家具,鉛筆和原子筆桿也是木製,之前為了節省木材而發明的鉛針筆退場。環保,一句到尾就是先進的工業國家,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的產品換代計劃,是大生意來的,不是用膠叉換紙叉那麼簡單。

當窮國有技術使用發泡膠和塑料的時候,發達國家就會說這樣會令微塑膠進入下一代的細胞,那些膠袋、膠飲管又會傷害海龜和海鷗。另外,不斷扔垃圾會產生二氧化碳,令全球變暖並造成臭氧層破洞,人體直接接觸太陽紫外光會影響健康 …… 所以大家要做好環保,以紙袋取代膠袋;外出購物時顧害要自備購物袋,即使那是化工纖維不織布製的袋;便利店快餐店不用即棄膠餐具、發泡膠飯盒,改用紙製食具和紙製飯盒。

結果生產和使用廉價發泡膠的窮國忽然呆住:這樣一來成本大增,我們無法負擔!此時那些先進國家早已全面立法提高環保標準,不再進口窮國製造的塑膠產品;如此一來,窮國斷了財路,也就更窮了。如果他們乖乖按標準改良生產水平,終究會發現科研投資大得就算新產品成功打進海外市場,收支依然難以平衡,是蝕本生意來的。

環保要講良心?特朗普說過全球暖化無科學根據

蝕本,是因為立法監管;而立法是環保霸權最恐怖的一步,是帝國主義,也是先進工業國用來對付窮國的 —— 你不跟隨,我就立法;日後必定要跟從這個標準來生產,那些產品才可以進口。以前泛民左膠議員很喜歡提倡政府立法監管,可惜世界上很多窮人都落入道德陷阱的圈套,支持政府立法監管這樣那樣,包括監管他們自己。

儘管透過法律來實行環保有點不妥,但是大家都要講良心,畢竟這個地球你我都有分嘛。窮國若繼續沿用低成本卻會污染環境的產品,富國就會給予他們很低的評分。跨國公司、駐外機構參考評分和數據之後,視之為不宜居城市,對於作為國際城市的觀感大打折扣;旅客則認為窮國浪費資源、不愛護地球,於是不來遊玩了 —— 這才是環保的真諦!

這種討論方式有情緒勒索的意味,透過令你認為自己不道德而屈服。換個學術的角度看,太陽周期對於地球溫度的影響大於人為,故此碳排放會令臭氧層破洞、牛隻吃草之後放屁會增加地球的甲烷,從而導致地球暖化,在科學上是存疑的。前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也說過,全球暖化在科學上沒有實質根據,只屬推測[2]。

環保餐具難回收,九成當作垃圾燒掉

前面提到環保是富國為窮國設下的陷阱,事實上,那些紙、蔗渣、竹、木材碎屑,首先要清洗乾淨,然後加入黏合劑才可以壓製成為食具和飯盒黏合劑,即是塑膠;加壓、加熱需要用電和水,成形之後還要以添一層塑膠淋膜才能防水、防熱和用來吃東西。塑膠淋膜,就是聚乙烯和聚丙烯(PE和PP),即是塑膠啊。(參見《紙容器不是紙類?可回收所以環保?塑膠淋膜是什麼? 》綠色和平2023暑期實習生團隊2023 年 8 月 17 日  Olivia Chen / Erica Chiu / Claudia Lim https://www.greenpeace.org/taiwan/update/37269/%E7%B4%99%E5%AE%B9%E5%99%A8%E4%B8%8D%E6%98%AF%E7%B4%99%E9%A1%9E%EF%BC%9F%E5%8F%AF%E5%9B%9E%E6%94%B6%E6%89%80%E4%BB%A5%E7%92%B0%E4%BF%9D%EF%BC%9F%E5%A1%91%E8%86%A0%E6%B7%8B%E8%86%9C%E6%98%AF%EF%BC%9F/

有趣了。發泡膠、和塑料可以回收、再造,反觀那些紙料木料,經過複雜工序之後,混入黏合劑與塑膠淋膜,最終完全不可回收,所以大部分只能拿去焚燒或者堆填。

根據台灣方面的資料,那些表面鋪膠的紙製飯盒、紙叉、紙吸管等的回收率是10%;當地每年有七十億個紙製便當盒被當作垃圾燒掉。如果要回收,必須交給專業回收商處理,先用水洗,之後用機器把塑膠淋膜與紙分離,之後再分開回收 —— 當中牽涉到人手、能源和污染。另外,由於那些東西很骯髒,處理的人都要穿著保護衣,但保護衣並不能回收的,最終還是要扔掉。此外,雖然塑膠淋膜可以抵抗九十五度高溫,不過食物或飲品一旦超過九十五度,薄膜就會跟和發泡膠一樣,釋出塑膠微粒。坊間有些紙製食物盒沒有塑膠淋膜,但價錢更貴。

三R原則:源頭減廢、重複使用、循環再造

筆者曾經在環保組織做過義工,知道如果真要搞環保,不論是基於愛護地球或是節儉生活,抑或是純粹不想污染環境,就必須跟隨「三個R原則」。首先是reduce,即是源頭減廢,不過度使用,也不過度消費;購物時自備容器或購物袋。然後是reuse重複使用,譬如到街市買菜時店家給的膠袋,拿回家之後不馬上扔掉,而是重用幾次 —— 近年非常流行的不織布袋,大概可以重用百幾次,但是所用的膠料遠比普通塑膠袋多。一個膠袋用幾次與可用百幾次的不織布袋,其實差不多。第三是最無奈的recycle循環再造,因為涉及使用水、電和能源,而且會造成污染。

故此筆者上次也提過,最環保的生活就是零增長生活,把所有物件都再用,或者完全不用。說到底,環保是先進國家商業產品的換代方式 —— 窮國的塑膠製品過時了,要改用紙包塑膠;柴油車、汽油車過時了,要改用電動車。電動車售價不菲,而且電池會損耗,最終都會被換走、丟棄,不過不要緊,政治可以透過立法來提供補貼,之後再立法禁止大家使用柴油車,又指電動車不會污染環境,而且更環保

環保只是生活品味,今日香港還適用嗎?

「走塑」的成效及得上「三個R原則」嗎?答案是不會的,而且垃圾數量照樣按年地增加。而且不消費,大家怎賺錢?政府怎立法和徵稅?故此,環保消費只是一種生活品味(living style、lifestyle)而已,目的是令顧客願意光顧使用紙盒、紙吸管、紙叉的店舖,良心上過以得去,「我是綠色消費者(green consumer)」、「我是環保人士(green person)」。至於公平貿易產品(fair trade product),大部分都是從很遠地方運來香港,例如厄瓜多爾。要扶貧,為什麼不支持香港鄰近國家的出品,例如祖國?反而要遠道從厄瓜多爾、埃塞俄比亞那買?中國也有窮鄉僻壤啊,為什麼不買廣西的產物?說到底,這只是良心消費和增加國際形象

問題是今日香港還需要國際形象嗎?現在已經沒有「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因為特朗普時期已經取消了;也沒什麼貨物需要從香港的貨櫃碼頭轉口,因為大家都由深圳直接出口。如此一來,為甚麼還要「走塑」和垃圾徵費?經濟繁榮的時候,錢多、外國人多,想吸引國際旅客來香港玩,令他們覺得香港除了活力充沛、文化薈萃之外,還是一個環保城市(green city),趕上歐美潮流口味,大家感覺良好然後在這裡做生意和消費花錢,是可以的。但現在香港的情況又是不是這樣?大家出街看看吧。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huan-bao-shi-jin-103466071?utm_medium=post_notification_email&utm_campaign=patron_engagement&utm_source=post_link&token=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eyJyZWRpc19rZXkiOiJpYTI6ZTY3YTBhOTUtMjEyZC00Y2YxLWI0YjMtMDQ3NzEzZWU2MmQ4IiwicG9zdF9pZCI6MTAzNDY2MDcxLCJwYXRyb25faWQiOjM5ODczNjcxfQ.cobXegCQfHBjf1SrDjDzfyC2oEkE63oOd3x5NboFv54

Wednesday, May 01, 2024

環保思想已經過時,垃圾徵費妨礙復甦(《陳雲時事短評》文字版)

圖一:政府如果堅持要實行垃圾徵費,其實只是回到一九七二年那種過時思想。(圖片來源:光傳媒)

 

通俗播出版:https://youtu.be/FpWPsEnssRs


香港國安法與《基本法》二十三條是香港的定海神針,現在完成立法之後,一如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所說,香港要全力拚經濟[1];說穿了,其實是要在衰退之際力挽狂瀾。過去三年香港浪費了很多時間,很多東西已被新加坡搶走,現在要拿回來,於是要刺激經濟。筆者之前說過,要拼經濟就放鬆規管(de-regulation),同時不要立新稅,不要搞妨礙民生經濟的事情,包括過時的環保思想。

港府在四月廿二日宣布要實行第一階段「走塑」,有點可笑。把那些膠餐具、膠刀叉捨棄,換上紙、蔗渣或木材製的,是不是就等於環保呢?無疑後者較易降解(biodegradable),但人們的消費習慣沒有改變。就算把塑膠換成紙、木等等可以分解的材料,數量依然不會減少。同時,無論政府或者商界亦沒有用減價去獎勵那些自攜保溫盒去買外賣的人,故此仍然需要那些可以用後即棄的膠盒。[2]

餐具膠膜的黑色幽默:環保但致癌

另外,那些紙張、木材、蔗渣等原料並不能直接用來製作餐具的,需要表面封一層膠膜。根據環保團體的化驗結果,那些膠膜含有損害肝臟或致癌物。紙製餐具含過百種有害化學物,當中包括碱、漂白劑、PFAS等化學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表示,若長期接觸含PFAS的物品,可能會導致患上六大癌症或不育。這不是黑色幽默又是甚麼?還有的是,封膠膜之後是否依然那麼容易分解?不同於把木頭或是蔗渣扔到堆填區自然分解,那些餐具表面有膠膜,而那層膠膜很可能是有毒的 —— 除非它的生產成本高昂。至於垃圾回收徵費,很多國家先鼓勵環保、再用,之後才徵費;而徵費方式也不像香港那種,必須購買政府提供的專用垃圾袋。

羊毛出在羊身上,環保費人人有分

圖二:垃圾徵費未開始,已有餐廳要收每位顧客一元環保費。(圖片來源:星島頭條)

之前很多餐廳、食肆接受訪問時都提到,實行垃圾徵費的話,他們沒有多餘人手去回收廚餘,唯有當成是垃圾一般扔棄;有酒樓的負責人透露日後每月要額外花一萬多元來處理垃圾和廚餘[3]。事實上垃圾徵費未開始,已有餐廳要收每位顧客一元環保費[4],相信日後實行垃圾徵費,所有店舖都會收取費用,羊毛出在羊身上嘛。

此外,由於現在已不是一九六〇、七〇年代,基於現代醫學講求衛生和無菌,安老院、醫院、診所等所使用的紙尿片、紗布、針筒等用品必須是即棄的,決不會回收或消毒後重用。如果要實行垃圾徵費,光是公立醫院一年政府就要補貼四千幾萬[5],安老院的支出就更多了[6]。最近政府鼓勵大家生兒育女,甚至出兩萬元獎勵[7],大家認為那些父母會拿錢來買用後即棄的紙尿片。抑或要天天洗晾的布尿片?這個問題是要考驗大家的環保思想。

垃圾大辯論,原來是五十年前的事

其實社會上的討論沒有學術基礎,即使有,那些學術基礎都是過時的。筆者估計,今次事件對於香港經濟的損害,將比三年防疫更加深重和長遠,因為一旦開始徵費就很難取消取消不了,政府唯有不斷補貼,不斷設例外和豁免 —— 一條充滿了例外和豁免的法例,在法學上算不上是好的條例

 對了,筆者在德國遊學五年,由於德國和北歐幾個國家都是環保先鋒,故此有資格跟大家解釋一下環保思想的源頭。歐洲的環保思想來自零增長經濟(Zero Growth Economic,德文是Nullwachstumswirtschaft),或稱低增長經濟模式。

太平盛世的時候,經濟零增長的問題太大,但如果經濟衰退,各國又因為去全球化、走向區域競爭和去中國及香港風險化的時候,提倡低增長經濟模式的環保思想,不咨是經濟自殺。情況有點像二〇二一年,中國因為要服膺歐盟要求減少碳排放而關閉柴油發電的發電廠,結果導致全國各地經常缺電,很多工廠開不了工。

說回經濟學的因由。環保思想和經濟增長設限這種思想怎麼來的呢?

圖三、《增長的極限》書影

《增長的極限》威力大,聯合國都要跟

一九六八年,羅馬有七十五位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學者與熱心人士成立智庫「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專門研究人口膨脹、糧食不足、環境污染等,還有一旦化石能源(汽油、柴油等)用光之後人類的未來。

他們在一九七〇年代委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做推演,結論是必須在限制經濟增長,才可改變未來,並將研究成果結集成《增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一書。這部書在一九七二年面世之後,聯合國在同年設立永續發展(Sustainable growth)委員會,又發表《人類環境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提倡用保護環境來限制經濟增長;至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走向減碳排放,即氣候變化(Climate Change)的管制。

那本鉅著《增長的極限》的內容很簡單 —— 窮人由於蛋白質不足,休息又不夠,難以了解複雜的經濟學理論,故此我必須長話短說。要限制經濟增長?一是因為人口爆炸,當時全球人口呈幾何級數地上升。其次是食物有限,原因是耕地非無盡,同時氣候也不太穩定。第三,工業生產也有窮盡第四,化石能涼不是永續也不能再生,石油、煤和天然氣有用盡一日,所以價格只會愈來愈貴。第五,環境污染,垃圾愈來愈多,大自然無法承受

為此,他們提出經濟發展要設限,不能永遠地追求10%、5%,而3%已是能夠容忍的極限。他們倡議零增長的經濟,甚至負數增長;要避免能源和資源減少、污染、人口爆炸等災難發生,就必須透過減少消費、減少購物,重用舊物,甚至不惜降低生活質素,去減少浪費、減少製造垃圾。

疫情後情況逆轉,五大問題都可解決

事實上,《增長的極限》提到的五大原因,在疫情之後幾乎完全逆轉。其實深層政府的會議上有略略談過的,但不太深入 —— 首先在人口方面,目前人口增長已到了極限,全球人口開始老化同時減少,很多國家都擔心老齡社會和少子化的問題。第二,食物生產透過農業科技和基因改革,即使大家不喜歡基因改造食物,但實際上糧食生產正在增加。至於工業生產,也因為發明了新的合成材料大大減少對於銅、鐵等原材料;此外,得到人工智能幫助,令企業聘請的勞工少了但生產力更勁,於是現在工業生產反而要面對產能過剩的問題,而非不足

能源方面,全球各地發現愈來愈多的石化能源,我們祖國也有很多!此外,美國、中國、日本、韓國,歐盟等國正在研究以核聚變發電(nuclear fusion energy),雖然目前仍在實驗階段,而美國取得科研的成果尚未足以進入商業生產,據說大概要三年時間來試驗。相對於傳統核能,核聚變發電並非由核子分裂產生能量,所以更便宜、安全。[8]

至於污染,由於人口減少和工業生產程序可控,故此未來環境污染會減少。另外,污染一大原因是人口和商業活動過度集中在個別的大城市,不過疫情期間的鎖國、封城以及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把工序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和鄉郊,大城市不用聚集那麼多人,商業區的辦公樓都空置,大幅減低污染程度 —— 這不是地產問題,而是三年疫情大重啟的試驗,目前很多產業已經轉型,不再集中於商業區,所以污染自然減少。

垃圾徵費沒有回頭路,筆者是否反環保?

在今日的新形勢之下,環保思想早已過時,現在香港政府無論搞所謂「走塑」,或是八月分的垃圾徵費都是徒勞,只會影響低下層。政府如果堅持要實行垃圾徵費,其實只是回到一九七二年那種過時思想 —— 廿一世紀要環保,就要採用其他方式而非垃圾徵費。事實上,很多國家在推行垃圾徵費也後悔莫及,因為不能取消,一旦取消就會被指責是反環保,而且垃圾量又會增加,民主議會難以面對。

說這麼多,筆者不是叫大家不要環保呢,但大家也不要想環保能夠拯救地球。環保其實是省錢,比較舒適地生活。譬如我今日卸下西服改穿牛仔外套,因為它不用燙,馬上穿上就可以拍攝短片而已。


延伸閱讀:

〈「羅馬俱樂部」的零增長設想〉,環境資訊中心,APR 20, 2012,https://e-info.org.tw/node/76236


[1] 〈夏寶龍訪港|晤立會議員 有提23條立法後要全力拼經濟〉,香港01,FEB 23, 2024,https://www.hk01.com/article/993597

[2] 政府新聞稿全文閱讀:https://www.eeb.gov.hk/tc/see_blog/blog20240204b.html

[3] 〈垃圾徵費|叙福樓黃傑龍預垃圾徵費後 每年要用多500萬 4成商場未有回收廚餘配套 憂未能減廢或致雙輸局面〉,bossmind,JAN 19, 2024,https://bossmindmedia.com/%e5%9e%83%e5%9c%be%e5%be%b5%e8%b2%bb%ef%bd%9c%e5%8f%99%e7%a6%8f%e6%a8%93%e9%bb%83%e5%82%91%e9%be%8d%e9%a0%90%e5%9e%83%e5%9c%be%e5%be%b5%e8%b2%bb%e5%be%8c-%e6%af%8f%e5%b9%b4%e8%a6%81%e7%94%a8%e5%a4%9a5/

[4] 〈垃圾徵費|本地食肆搶先收$1蚊環保費網民無語:新概念茶位費〉,U港生活,FEB 28, 2024,https://hk.ulifestyle.com.hk/topic/detail/20026796

[5] 〈七大醫院聯網最高一年花4000萬處理垃圾 醫管局開支勢增〉,東周網,FEB 21, 2024,https://eastweek.stheadline.com/witness/3676

[6] 〈垃圾徵費安老院每月買垃圾袋逾萬元 廚餘回收減成本〉,now新聞,APR 5, 2024,https://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555964

[7] 〈生仔兩萬蚊|政府申逾22億撥款落實措施 料最快二月下旬起發獎金〉,橙新聞,JAN 7, 2024,https://www.orangenews.hk/hongkong/1202198/%E7%94%9F%E4%BB%94%E5%85%A9%E8%90%AC%E8%9A%8A-%E6%94%BF%E5%BA%9C%E7%94%B3%E9%80%BE22%E5%84%84%E6%92%A5%E6%AC%BE%E8%90%BD%E5%AF%A6%E6%8E%AA%E6%96%BD-%E6%96%99%E6%9C%80%E5%BF%AB%E4%BA%8C%E6%9C%88%E4%B8%8B%E6%97%AC%E8%B5%B7%E7%99%BC%E7%8D%8E%E9%87%91.shtml

[8] 參見本欄文章:〈美國核聚變技術大躍進,乾淨能源研究進展領先世界〉,Dec 19, 2022 at 2:09 PM,https://www.patreon.com/posts/76097839;〈廉價能源近了?美國核聚變實驗再有突破〉,Aug 8, 2023 at 3:28 PM,https://www.patreon.com/posts/87367597;〈廉價電力,能源轉型:核融合發電,美國宣布十年內做到〉,Sep 27, 2023 at 6:15 PM,https://www.patreon.com/posts/89912444;〈人造太陽Made in China:多國競爭核聚變的新能源〉,Mar 6, 2024 at 12:46 PM,https://www.patreon.com/posts/99833606


Source: 陳雲

https://www.patreon.com/posts/huan-bao-si-yi-103409084?utm_medium=post_notification_email&utm_campaign=patron_engagement&utm_source=post_link&token=eyJhbGciOiJIUzI1NiIsInR5cCI6IkpXVCJ9.eyJyZWRpc19rZXkiOiJpYTI6NzNjOGYzZmEtMzkxMC00MDkxLWE5ZjUtYzhkYzI2ZGI4ZGQ5IiwicG9zdF9pZCI6MTAzNDA5MDg0LCJwYXRyb25faWQiOjM5ODczNjcxfQ.iK5QZg1R6xwFecUG4UfKGP4E0dr15KhHMa5GiJb0k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