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得閒,評論飲食,順便講下所謂疫情期間的絕對失敗的生意轉型例子。近日去過一次茶樓食飯,樓面服務改為機械茶水機,用茶包放在玻璃壺沖茶,之後電子感應加熱。水源是蒸餾水樽。水淡,茶淡,人情更淡。
這是懲罰。例如你在咖啡廳堅持要飲西洋紅茶,櫃檯的伙計就給你一個茶包,打發你這個去錯地方、不懂得欣賞咖啡的人。
中式茶樓,一個茶字,這樣玩法,而且還是大集團,我只能恭喜,又要執笠。經營者根本不尊重自己做的是茶樓,這叫做不知羞恥,香港就大把這些不知自己在做什麼的商人。只是過去好彩,這些人仍可開業。故此執笠是應該的。
點菜全部只能用手機條碼。麥當勞都不會這樣做絕。
樓面企堂人數大減,這些阿姐不再是伙計,而是機械水機的維修員及手機落錯單的IT調查員。她們應該好快失業,之後換上年少無知的失業但懂得IT的大學生做。
茶樓淪落成為food court+學生飯堂,應該執笠。
之所以變成這樣,是因為最低工資。最低工資限制了成本壓縮的可能性,無法大幅度減薪,於是只能源頭減人,走去玩機械化,但茶樓機械化,就變成食堂。出現一個「食」字,就cheap嗮。茶樓酒家飯館無存在的必要。
深層國家就是用泛民議員提出最低工資,將好多熟練員工和傳統行業消滅,日後唐餐要在快餐店食。
另外,做飲食生意,你唔可以將餐廳茶樓叫「食肆」,你不能當顧客是飼養的動物,只識得食。
做飲食行業,是不可叫出個「食」字。正如給人屌西賺皮肉錢的地方叫K場、夜總會,最低限度要自稱歡場,不會叫做屌西館。
Source: 陳雲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8183088787225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