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商把工廠遷往中國,做好了成品就運回香港入箱,就成了「香港製造」。有啲再癲啲的商人,甚至乎連入箱這一步都在中國入,經一經香港再出口,又變成了「香港製造」。這把戲誰都一清二楚,只係要唔要踢爆你咁解。「香港製造」早已被廢老商人玩到變condom,難為確實用香港原材料在香港製造的品牌。我們錯失了三十年的時光,上一代人沒有為產業升級,任憑香港實業流失,爭相遷廠到中國,人才、管理、技術通通流失晒。這幾年本土意識抬頭,多了一批人唔識死要投入香港實業市場,搞錶、搞酒、搞食品、搞藥妝,他們在香港還未站穩陣腳,仲未準備好打海外市場,就被變成了中國製造產品,既然如此,當初就可以直接到中國搞就得,揀得在香港生產,必然是對這個地方的熱愛。
最近看了一篇報道,指香港鐘錶商EONIQ的美國業務佔整體約50%,據港共統計,去年香港對美國出口額為3040億港元,當中只有大約1.2%為本土出口,近八成是內地經香港轉口美國,而EONIQ就是那「1.2%」的其中一份子。他採取的策略是在運輸上按照美國政府的規定,銷售上依然標榜著「香港製造」。那香港製造其實代表甚麼?我們總不能是香港製造就是指不是中國製造。那其實是問香港是甚麼的意思。
當我們說品牌的辨識度時,我們會說無印良品「很日本」、阿原的肥皂、海邊走走的蛋捲「很臺灣」,如果佢哋衰衰地,在中國生產的話(其實無印良品已經好多貨是在中國做),而我們不看標籤,還真的辦別不出來。「很日本」、「很臺灣」是甚麼意思?當中包含著那個地方的美學、哲學與精神,先弄清楚這個,我們才有辦法製造出「很香港」的東西。那就是哲學入門的3條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中國硬係要逼其他國家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那臺灣在外國人眼中就真的是中國一部分嗎?臺灣人只要好好的活出「臺灣人」的模樣,基本上就沒有人會覺得臺灣人就是中國一部分。
以香港現時的身世來說,如果堅持香港製造的有心人,不能只有熱血、不止要思考如何可以在香港生產而能賺到錢,還要想如何將產品做得「很香港」,認真的構建品牌的精神、美學和原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懼被冠上「中國製造」的標籤。過去,香港人做產品經銷是有一套SOP,如何上架如何打marketing 請代言人好似好真誠咁講使用心得拍個廣告,爭取在一田等超市上架,或是在甲級商場開店,那就水到渠成。香港人本身也比較少思考自己的精神、美學和原則,怎樣去構建出品牌「很香港」?所以,有心人不能只是有心和熱血,還要思考。門檻很高,救港不易,那是過去30年虛耗的共業。
其次,就牽涉到政治修辭學。現時香港就是有一批魚目混珠的中國人扮香港人,這是既定事實,也只會愈來愈多,「香港人」的定義被騎劫了,而且愈來愈「很中國」,我們現時無詞彙去形容我們這班香港人,只能和親中人士爭奪「香港人」之名。認同和不認同民主自由,不足以區分「香港人」和「中國人」,港產片周星馳雞蛋仔茶餐廳也不足以說「很香港」,精神、哲學和文化底蘊才是一個地方的價值。比如我們創造了「手足」、「義士」這些詞彙去形容抗爭者,大家一聽就明,知道在形容甚麼,而且是正面和帶有尊崇的詞彙,而政府則最近以「反政府動亂」來形容反修例運動,文匯大公以「黑暴」來形容示威者。要區分新移民和不認同香港文化、價值的人時,單單以「香港人」顯然不足以去形容我們。此刻我們需要的就是詮釋與展示香港的價值、文化、哲學和美學,創造新的詞彙去形容我們這個群體。
當論述到美國單方面要求香港製造要變成中國製造時,本土實業發展將何去何從?在中國要生產出「很中國」的東西和品牌、在意大利生產出「很意大利」的東西和品牌,難度相當較低,而香港則長期被殖民統治,比主權國家更難去製造出「很香港」的東西,在品牌的構建和詞彙的創造必須花點功夫,重新檢視香港的價值、文化、哲學和美學。這是不能忽略的一步,也逼使有心人和從業者要更認真、謹慎去做好產品和品牌,提高品質。在未能完成這步之前,不論如何呼天叫地嗌救命,也沒人救得到我哋。只有一步一腳印,扎實去做好產品和品牌,不只一兩個有心人就可成事,而是所有的從業員都要有著這般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累積好實力,「香港製造」和「香港品牌」自然是不證自明。
Source: 羅庭輝 Dream Law
https://www.facebook.com/101055747935114/posts/33342813469787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