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大英帝國來使馬加爾尼最後一次向大清帝國提請七大要求,假如當時和珅沒有回絕,恐怕就沒有今天的香港——時間是1793年。
和珅不可能不回絕,甚麼互設大使館、割讓島嶼營商,對那時的中國人來說實在是聞所未聞,難以理解,覺得你們這些洋鬼子根本是來搞混,沒一個安好心。經過個多月的交涉,和珅也看出了大英的野心,朝貢背後另有所圖。最終,乾隆聽取了「此夷不得不防」的這句話,喻和珅快快送馬加爾尼等人離開北京。
馬加爾尼的確是來刺探虛實,大清卻不知道大英的虛實。在典型的天朝思想影響下,和珅採取先兵後禮的外交策略,先給使節團一個下馬威,之後才噓寒問暖以示體恤,以為恩威並施自可收服人心,他卻不知道大英是先禮後兵。大英朝野派遣馬加爾尼時就有共識,若然對華通商問題不能外交解決的話,就唯有訴諸戰爭。和中堂當然不知道,斷拒英國來使的禮遇要求,反會迎來更大的後患。47年後,大英準備十足,打響了鴉片戰爭的第一槍。
所以,10月1日在圓明園發生的這個歷史小環節可真不小。和珅帶人遊花園,馬加爾尼最後一試,任誰都沒有解釋清楚,把交好釀成交惡。英國人相中了淅江舟山的一個外島,成立一個特別行政區,供大英子民居住,它可說是香港模式的前身。聽到這個「發展願景」,了解英國的印度斯坦號就泊在舟山,和珅忍着怒氣,反問對方一句話:「足下不是想在我大清土地上建立一個國中之國嗎?」
馬加爾尼無言以對,一星期後便率團離京。國中之國四個字,準確地描述了當時文人對飛地、租界、割讓殖民地的理解,更何況在天子統治底下,哪容得有「自治」的存在。馬加爾尼的七大要求,和珅定必會覺得荒謬絕輪,加上見到大英貢品比不上宮中珍寶,自然更狗眼看人低,覺得洋人放肆無理。正是這種理解偏誤,構成了大清和西方國家終須一戰的宿命。
歷史沒有如果,但如果舟山特別行政區的事辦成了,香港便可能仍是一條小漁村,而不是一道2047年到期的催命符。
馬加爾尼乘坐獅子號離開中國200多年後,中環的那隻銅獅子引火自焚,輪到另一隻獅子快要被迫走了。和珅和馬加爾尼各自對「國中之國」理解迥異,同樣分歧一直延伸至今天中國和西方對香港定位的問題上。很多人跟和珅沒兩樣,只見到「國不容國」,而看不見馬加爾尼所見的,是你「國不容國」,不單是外國的國,更是國際的國,而道理200年來還是那樣——倘若無法外交解決,唯有訴諸戰爭。
(乾隆時期有個山東巡撫,名叫國泰,虧空了八萬両,東窗事發求救和珅。和珅怕查到自己頭來,便「大義滅親」,主動捉了國泰嚴審迫供,好向乾隆交人自保。揭查貪案的欽差大臣,名叫錢灃。)
Source: 作者
https://www.facebook.com/972393926144079/posts/358600754478269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