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醒之後,早上就是DSE中學文憑試放榜之日。有些同學的中學階段結束了,有些同學是大學的開始。以我這個已經度過五十歲而讀了博士、做過高官的人來說,回顧三十幾年前中學會考,覺得良好的會考成績,只是鋪好了一條簡單易行的路,令我疏懶地應付人生,結果吃了很多苦頭。中學期間的辛勤向學,換來的是日後的精神怠惰,要好努力才補回那些在大學校園和官場以外的人世歷練和街頭智慧。得失與禍福,總是如影隨形。不要以為考得好、路容易行,就以為成功在望,那是令人精神怠惰、道德虛偽的路,不真實的路。行上那條學院的路,思維會得到很好的鍛煉,但其他的感性和知識,必須自己在校園之外學回來。
更何況,香港在九七之後,因為《基本法》的五十年期限,令中國在九七之後部署二次接管香港,不斷赤化此地、人口殖民此地,香港人即使讀完大學,也沒有以前的路好行,畢業之後也只是浮浮沉沉,半死不活,輸給那些有身世和人脈的大陸學生或海歸派。我的永續《基本法》的議程,令香港產生本土政府的議程,中學畢業的同學是沒法投票支持的,但我會默默將它做好。
文憑試考得差,不要怨恨自己,那是自己暗中為自己鋪了另外的路而已。請面對真實的自己,體驗真實的人生。二十歲之前做的事,那些所謂成就,到了你五十歲的時候,便知道是一場空,不屑一顧。
人生的苦頭,總是要吃的。會考成績好,路行得順,是將苦頭延後。成績不好,是及早把苦頭吃了。這兩條人生路,哪一條比較好?我也說不准。我只能說,在青年的獨身時代多吃苦,比起有家室之後吃苦要好,不會累及家人。至於吃苦之後是否有甜,我也說不準。你自己去找。
Source: 陳雲
https://www.facebook.com/wan.chin.75/posts/10154276260062225
Wednesday, July 13, 2016
垃圾徵費計劃,其實是戶口調查
垃圾徵費計劃,其實是戶口調查,所有灰色住戶(公屋寄居者、臨時屋、工廈隱藏者……),將會無所遁形,購買官方垃圾袋的數據會被政府用來做長期分析,例如政府會知道你在那段時間有人寄居在你家、同居之類,即是住戶人數增加,也會依照條碼抽樣掃描垃圾。各位千萬不要當它是環保計劃,這個其實是情報偵查計劃,而且要你付款。不過,立法會的議員會大比數通過。除非陳雲及其盟友在議會裡面。
我的原則:任何公民數據,都不要交給政府,即使那個是憲政民主的政府。一有公民數據在手,政府會忍不住分析和控制。你的自由,會以各種良善的原因(環保、安全、效率...)而消失。貧民、游離者、犯罪者,本來是隱形的,但垃圾袋的跟踪數據甚至條碼系統,會將這些人暴露出來。這是新自由主義控制人類的陷阱。
Source: 陳雲
Sunday, July 10, 2016
政治詞彙華夏化
有語言和文化知識的,都知道不必刻意去中國化。是自己的東西,為什麼要交還給中共,由中共獨佔呢?我們要做的,是在適當時候放棄使用「中國」一詞的現代用語。
古語的中國,是中原,甚至是京城、京畿。「中」這個詞,有自居為中心的傲氣。王朝時代的中國有時是指華夏王朝的領土全境,但通常是指中原一帶、京畿之地、首善之區,自稱中國之人,有上國之人的自豪感。
中華民國立國初年廣泛使用「中國」一詞來講述領土全境。中華民國由於建立民族國家,將華夏王朝傳統的都賦予「國」字,「國」字在古文常有格局偏狹的意思,指諸侯國或京畿之地,並非天下。
故此在言文時,要避免「中國」一詞的現代用法。在文化,我們用華夏,如華夏文明、華夏經典、華夏風俗,華夏是讚美自己文明禮教之詞,華是美,夏是大,是自我期許;地理是中國大陸(這個我們統治不到,名稱由得他);族裔是華人(唐人也可以);語文是華文(漢文、唐文也可以,中文可以沿用一段時間)。至於中華,可以沿用,也可以改稱華夏。將來華夏邦聯成立,中國大陸地區文化復興,再用「中華」二字也不遲。到時的「中」,就是中正、中和的中,以華夏正道治國。
我們用「華夏」概念,中共自己用「中國」概念,這樣就可以互相辨認了。
筆者以前曾編寫「共黨中文與香港中文對照表」,見《急救中文》附錄,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12,頁265至281。此附表以政治詞彙為主,左欄是中共匪語或民國詞彙,右欄是香港雅言或傳統漢文用語。
Source: 陳雲《香港人手冊》73-79頁
古語的中國,是中原,甚至是京城、京畿。「中」這個詞,有自居為中心的傲氣。王朝時代的中國有時是指華夏王朝的領土全境,但通常是指中原一帶、京畿之地、首善之區,自稱中國之人,有上國之人的自豪感。
中華民國立國初年廣泛使用「中國」一詞來講述領土全境。中華民國由於建立民族國家,將華夏王朝傳統的都賦予「國」字,「國」字在古文常有格局偏狹的意思,指諸侯國或京畿之地,並非天下。
故此在言文時,要避免「中國」一詞的現代用法。在文化,我們用華夏,如華夏文明、華夏經典、華夏風俗,華夏是讚美自己文明禮教之詞,華是美,夏是大,是自我期許;地理是中國大陸(這個我們統治不到,名稱由得他);族裔是華人(唐人也可以);語文是華文(漢文、唐文也可以,中文可以沿用一段時間)。至於中華,可以沿用,也可以改稱華夏。將來華夏邦聯成立,中國大陸地區文化復興,再用「中華」二字也不遲。到時的「中」,就是中正、中和的中,以華夏正道治國。
我們用「華夏」概念,中共自己用「中國」概念,這樣就可以互相辨認了。
筆者以前曾編寫「共黨中文與香港中文對照表」,見《急救中文》附錄,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2012,頁265至281。此附表以政治詞彙為主,左欄是中共匪語或民國詞彙,右欄是香港雅言或傳統漢文用語。
中共或民國政治詞彙
|
香港詞彙或華夏雅言
|
中國
|
中共(政權)
中國大陸(地理)
華夏(文化)
中國(古語中的中原一帶)
契丹(未國的北面是契丹,契丹是頗多歐洲及中亞語言對中國的稱呼)
後清
(按︰後兩者乃輕蔑語)
|
中國人
|
華人(中國境外)
華裔(中國境外)
唐人(中國境外)
大陸人(中國境內)
中共國人(中國境內)
北方蠻夷(中國境內)
(按︰最後者乃輕蔑語)
|
中國文化
|
華夏文化
|
中文
|
中文
華文
漢文
唐文
|
國文
|
中文
華文
漢文
唐文
|
國語、普通話
|
北方官話
北方普通話
胡語
(按︰「胡語」乃輕蔑語,要慎用。北方普通話有若干蒙古語及滿洲語成分,但仍是華夏語言。)
|
中國古代漢語
|
古文(文言)
古代漢語(古代口語或語音)
|
中國現代漢語
|
白話文
|
中醫、中國傳統醫學
|
漢醫
唐醫
華夏傳統醫學
|
中樂
|
漢樂
華樂(按︰此名待定)
|
國術、中國武術
|
華夏武藝
華夏技擊
功夫(一般指南派的嶺南拳術)
|
國學
|
漢學(現代意義的漢學。古語中的漢學是漢代經典義理之經學)
|
春節
|
新年
夏曆新年
農曆新年
|
中央、中央政府
|
中共政府
北京政府
北京政權
(按︰最後者乃輕蔑用語)
|
港英政府
|
英治政府
英殖政府
|
香港特區政府
|
香港特區政府
香港政府
港府
港共政府
(按︰最後者乃輕蔑用語)
|
英國佔領時期、英佔時期
|
英國託管時期
托庇英國時期
英治時期
|
回歸祖國
|
香港主權移交中共
香港政權易手
香港赤化
香港淪陷
(按︰後兩者為輕蔑用語)
|
國慶
|
中共建政日(中共,十月一日)
辛亥革命紀念日(中華民國,十月十日)
(按︰中華民國的開國紀念日是一月一日)
|
香港回歸紀念日
|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按︰此乃香港官方用語)
|
國父孫中山
|
孫中山先生(以思想乃功績而言)
孫文(以個人而言)
|
日本天皇、天皇
|
日本皇帝(略為跟隨日本人的說法)
日皇(略為跟隨日本人的說法)
日本國王(華人的說法)
日王(華人的說法)
(按︰舊日王朝時代,稱日皇為日本國主而已。中共楊尚昆曾經當面稱呼日本皇帝為天皇,喪權辱國。戰後日本喪失海外屬土,琉球亦改稱沖繩縣,日本不再是帝國。一國之主曰王,故此日本皇帝應該正名為日本國王。)
|
英皇、英女皇
|
英王
英女王
英皇
英女皇
(按︰英國國君只是在英屬印度殖民地稱為皇帝。戰後,大英帝國喪失大部分海外屬土,至今僅存若干小島,帝國沒落,可正名為英王、英女王。然而,由於英國仍有小量屬土,英國君主在名義上仍是英聯邦國家如澳洲和加拿大等的國家元首,故亦可沿用英皇、英女皇之稱號。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稱號維多利亞女王、大不顛及愛爾蘭聯會王國女王、印度女皇(Victoria, Queen of England, Empress of India)。
|
Source: 陳雲《香港人手冊》73-79頁
如何令自己配稱為香港人?
如何令自己配稱為香港人?不會被人誤認為大陸人?How to behave yourself more like a Hongkonger?
人家問︰你來自哪裏?你是哪國人?
要答自己是香港人。I am from Hong Kong.
人家問︰你是中國人嗎?Are you Chinese?
回答︰I am a Hongkonger / Hongkongese.
不要理會是否Chinese的問題。不屑去糾纏。就好像一個法國人被人詢問是否德國人一樣,他不會去解釋和跟人家糾纏。
人家問︰Is Hong Kong part of China?
要答︰No. Hong Kong was a former British colony and now a separate autonomous city-state. We have our own passport and currency. Chinese coming to Hong Kong need to show a passport with entry visa.
衣服不一定要穿名牌,混搭不同布料、花紋、色彩,配搭有層次感,選色協調,用配件增添趣味,就能穿出自我風格。
不要把名牌全堆在身上。即使是名牌服飾,也要穿得夠舊,才能流露古著風味和經典貴氣。尤其是手錶,簇新的黃金外殼閃閃發光,只有暴發大款的刺眼俗氣。起角的小平頭、短裙配露出襪頭的短絲襪、十指戴滿誇張的配飾之類,當然不要模仿。
在酒店、住宿的地方,即使不必盛裝,也要衣著得體,不要穿著睡衣在大堂、走廊來回踱步。
食飯時不要一邊咀嚼一邊說話,也不要玩遊戲或手機、讀報或看漫畫。
餸菜多汁液或醬料,夾菜時要用湯匙盛著,以免醬汁滴下,弄污餐桌。
珍惜食物,按食量點菜,點了的飯菜、飲品要食光,不要叫得酒肉滿桌,最後每碟只食一兩口,就叫侍應收回。
禮貌對待餐廳侍應,不必言謝時,就用微笑和點頭代替。
在公共場合,坐姿要端莊。尤其女子,切忌兩腿張開,好像等待分娩的樣子。男子也不要抖腳,或把腳擱在座位上。寬敞的大沙發椅,當然可以坐得放鬆一點。
站立要正,不要縮頸聳肩,好像沒腰骨似的。
所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正直端莊,給人健康挺拔、精神飽滿的好印象。
在商店見到價格相宜的商品,不要驚呼叫囂,也不要爭先恐後搶購。香港人有百幾年的採購經驗,不會對價錢大驚小怪。
真打算購買,才好請店員拿貨品樣版來,不要每件貨品都勞煩人家拿來樣版,左看右看,純粹觀賞。
人多擠逼時,要提防扒手,但也不要經常神經質地大動作摸自己的錢包。要檢查錢包是否仍在,用隱秘的手勢,不要令人覺得你是大鄉里出城。
輪候服務要排隊,不要推擠,也不要用身體緊貼前面的人,要和人家保持適當距離。遇到有人要穿越隊伍,要自動讓路,不必擔心人家會乘機插隊。
下車時不要推人,上車時不要搶座。
在公眾地方,言談要輕。用手機玩遊戲或看影片時,要調至靜音。在街上遇到朋友,切忌大庭廣眾高呼對方名字,也不要邊叫邊跑過去,令對方尷尬。要慢慢走近朋友身邊,才好講話,或者打手勢呼喚對方。
修養心靈,貞靜自持,不莽撞,不擾人。
記住discretion(細緻而有分寸),reservation(有商有量而不唐突他人),tolerance(容納異見、寬恕小錯、有大氣度),but quick to offer help(勇於助人)。這是紳士淑女之風。
做到上述三至八點,你大概會被誤會是日本人吧。日本人正是將本土文化、華夏文明及西洋文明融合得恰到好處的民族。
Source: 陳雲《香港人手冊》67-71頁
一、身份澄清
人家問︰你來自哪裏?你是哪國人?
要答自己是香港人。I am from Hong Kong.
人家問︰你是中國人嗎?Are you Chinese?
回答︰I am a Hongkonger / Hongkongese.
不要理會是否Chinese的問題。不屑去糾纏。就好像一個法國人被人詢問是否德國人一樣,他不會去解釋和跟人家糾纏。
二、港中關係
人家問︰Is Hong Kong part of China?
要答︰No. Hong Kong was a former British colony and now a separate autonomous city-state. We have our own passport and currency. Chinese coming to Hong Kong need to show a passport with entry visa.
三、衣著品味
衣服不一定要穿名牌,混搭不同布料、花紋、色彩,配搭有層次感,選色協調,用配件增添趣味,就能穿出自我風格。
不要把名牌全堆在身上。即使是名牌服飾,也要穿得夠舊,才能流露古著風味和經典貴氣。尤其是手錶,簇新的黃金外殼閃閃發光,只有暴發大款的刺眼俗氣。起角的小平頭、短裙配露出襪頭的短絲襪、十指戴滿誇張的配飾之類,當然不要模仿。
在酒店、住宿的地方,即使不必盛裝,也要衣著得體,不要穿著睡衣在大堂、走廊來回踱步。
四、飲食儀態
食飯時不要一邊咀嚼一邊說話,也不要玩遊戲或手機、讀報或看漫畫。
餸菜多汁液或醬料,夾菜時要用湯匙盛著,以免醬汁滴下,弄污餐桌。
珍惜食物,按食量點菜,點了的飯菜、飲品要食光,不要叫得酒肉滿桌,最後每碟只食一兩口,就叫侍應收回。
禮貌對待餐廳侍應,不必言謝時,就用微笑和點頭代替。
五、坐立有相
在公共場合,坐姿要端莊。尤其女子,切忌兩腿張開,好像等待分娩的樣子。男子也不要抖腳,或把腳擱在座位上。寬敞的大沙發椅,當然可以坐得放鬆一點。
站立要正,不要縮頸聳肩,好像沒腰骨似的。
所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正直端莊,給人健康挺拔、精神飽滿的好印象。
六、購物禮儀
在商店見到價格相宜的商品,不要驚呼叫囂,也不要爭先恐後搶購。香港人有百幾年的採購經驗,不會對價錢大驚小怪。
真打算購買,才好請店員拿貨品樣版來,不要每件貨品都勞煩人家拿來樣版,左看右看,純粹觀賞。
人多擠逼時,要提防扒手,但也不要經常神經質地大動作摸自己的錢包。要檢查錢包是否仍在,用隱秘的手勢,不要令人覺得你是大鄉里出城。
七、社會道德
輪候服務要排隊,不要推擠,也不要用身體緊貼前面的人,要和人家保持適當距離。遇到有人要穿越隊伍,要自動讓路,不必擔心人家會乘機插隊。
下車時不要推人,上車時不要搶座。
在公眾地方,言談要輕。用手機玩遊戲或看影片時,要調至靜音。在街上遇到朋友,切忌大庭廣眾高呼對方名字,也不要邊叫邊跑過去,令對方尷尬。要慢慢走近朋友身邊,才好講話,或者打手勢呼喚對方。
修養心靈,貞靜自持,不莽撞,不擾人。
八、貴族風範
記住discretion(細緻而有分寸),reservation(有商有量而不唐突他人),tolerance(容納異見、寬恕小錯、有大氣度),but quick to offer help(勇於助人)。這是紳士淑女之風。
做到上述三至八點,你大概會被誤會是日本人吧。日本人正是將本土文化、華夏文明及西洋文明融合得恰到好處的民族。
Source: 陳雲《香港人手冊》67-71頁
香港化,Hongkongise
香港足球代表隊的韓裔教練金判坤在2015年9月說︰「相對於韓國,香港更讓我有家鄉的感覺。」對於香港這個新家鄉,他滿懷感慨︰「香港是有夢想的地方,我本身已無望再成為球員,但香港給了我機會,又讓我成為教練,……信任我、鼓勵我,我可以為香港而死。」他的話有點重,但香港確實有感召外來歸化入籍的能耐。
香港人並不是一個群族,而是一套以現代華夏文化為主體的文明體系。香港是小中華,也是新中華。香港與華夏,是同一套東西來的,彼此都是文明體系,都可以同化異族,只是香港是小的、是新的,華夏是大的、是古老的。華夏是漢化,香港是香港化;漢化是sinicise,香港化是Hongkongise。華夏可以漢化邊陲地區,例如朝鮮、日本、百越(即廣東廣西一帶,亦稱百粵)、安南等,成為華夏文化流播區。香港可以將歐亞混血兒、歐洲人、南洋人、南亞裔人、中國難民、中國新移民等外來人香港化,變成香港人。
華夏是什麼回事?華夏是周朝的文王、周公及孔子等聖者,將夏朝和商朝的天帝信仰理性化,將人從恐怖不可測的天帝及鬼神崇拜之中解放出來,教導人內修德行、外立功業、以德配天、開物成務,所謂內聖而外王,這樣就可以顯示得到天帝的寵愛,不必以奢華的祭祀和繁瑣的儀式來取悅神靈,也不必通過祭司來通靈。這是人的解放,周朝聖者做的事,與西洋的馬丁路德的新教改宗的做法一樣,都是將人導向文明理性。故此周朝的華夏之教,容易流播到鄰近的泛神崇拜的地區,如日本、朝鮮、百越等,令這些地區文明開化,分享榮譽,但又不影響本土文化繼承。百越就是這樣漢化的,阻力很少。
再談香港。香港的文化是怎麼來的?香港的文化及制度,是由一群漢化的殖民官(金文泰、黎敦義等),一群懂得中西古代經典與禮教的歐洲統治者,與一群懂得西洋文明的華人,即所謂高等華人、買辦世家(伍廷芳、周壽臣、鄧肇堅等),共同為華人創建的。香港是有高等華夏文明及西方現代文明的社會,香港的主體是現代化的華夏社會。香港以其文化實踐(宗法改革、廢除奴僕、推行西洋現代的一夫一妻制等等)、社會改造(中產核心家庭、廉政、公屋倫理等等)及政治實踐(高行政效率、諮詢式民主,以及言論、集會、示威、抗議政府的自由等等),形成香港的文明體系,成為華人社群裡面最高的辦事效率、最優雅及寬容的文化生活,以及最合理的公民秩序的典範。
香港化的程度可以深可以淺,可以從華人文化入手,也可以從西洋現代文化入手,各適其適,這就是文明體系的特色。香港城邦論是以城邦生活的civic nationalism(共同生活經驗的公民所形成的國族)為建國基礎的,而且向外擴張為香港大城邦,將來主導締結華夏邦聯。
目前中共要做的,是de-hongkongnise香港人,去香港化。香港城邦論就是高舉香港,要將香港重新香港化,也要將香港鄰近的大陸地區香港化,大家以現代精神繼承華夏及西洋傳統,邁向文明開化,締造新時代的華夏文藝復興。
Source: 陳雲《香港人手冊》63-66頁
香港人並不是一個群族,而是一套以現代華夏文化為主體的文明體系。香港是小中華,也是新中華。香港與華夏,是同一套東西來的,彼此都是文明體系,都可以同化異族,只是香港是小的、是新的,華夏是大的、是古老的。華夏是漢化,香港是香港化;漢化是sinicise,香港化是Hongkongise。華夏可以漢化邊陲地區,例如朝鮮、日本、百越(即廣東廣西一帶,亦稱百粵)、安南等,成為華夏文化流播區。香港可以將歐亞混血兒、歐洲人、南洋人、南亞裔人、中國難民、中國新移民等外來人香港化,變成香港人。
華夏是什麼回事?華夏是周朝的文王、周公及孔子等聖者,將夏朝和商朝的天帝信仰理性化,將人從恐怖不可測的天帝及鬼神崇拜之中解放出來,教導人內修德行、外立功業、以德配天、開物成務,所謂內聖而外王,這樣就可以顯示得到天帝的寵愛,不必以奢華的祭祀和繁瑣的儀式來取悅神靈,也不必通過祭司來通靈。這是人的解放,周朝聖者做的事,與西洋的馬丁路德的新教改宗的做法一樣,都是將人導向文明理性。故此周朝的華夏之教,容易流播到鄰近的泛神崇拜的地區,如日本、朝鮮、百越等,令這些地區文明開化,分享榮譽,但又不影響本土文化繼承。百越就是這樣漢化的,阻力很少。
再談香港。香港的文化是怎麼來的?香港的文化及制度,是由一群漢化的殖民官(金文泰、黎敦義等),一群懂得中西古代經典與禮教的歐洲統治者,與一群懂得西洋文明的華人,即所謂高等華人、買辦世家(伍廷芳、周壽臣、鄧肇堅等),共同為華人創建的。香港是有高等華夏文明及西方現代文明的社會,香港的主體是現代化的華夏社會。香港以其文化實踐(宗法改革、廢除奴僕、推行西洋現代的一夫一妻制等等)、社會改造(中產核心家庭、廉政、公屋倫理等等)及政治實踐(高行政效率、諮詢式民主,以及言論、集會、示威、抗議政府的自由等等),形成香港的文明體系,成為華人社群裡面最高的辦事效率、最優雅及寬容的文化生活,以及最合理的公民秩序的典範。
香港化的程度可以深可以淺,可以從華人文化入手,也可以從西洋現代文化入手,各適其適,這就是文明體系的特色。香港城邦論是以城邦生活的civic nationalism(共同生活經驗的公民所形成的國族)為建國基礎的,而且向外擴張為香港大城邦,將來主導締結華夏邦聯。
目前中共要做的,是de-hongkongnise香港人,去香港化。香港城邦論就是高舉香港,要將香港重新香港化,也要將香港鄰近的大陸地區香港化,大家以現代精神繼承華夏及西洋傳統,邁向文明開化,締造新時代的華夏文藝復興。
Source: 陳雲《香港人手冊》63-66頁
香港近代史(1842年至2016年6月)
影響香港自主權及本土意識之大事,可作如下分類︰
一、香港領地與人口與中國大陸之區隔
──英國殖民政權之成立及兩地邊防管制
二、財政自主及獨立之香港貨幣
──港幣不再與英鎊掛鉤
三、人口普查及身份證制度
──香港的人口規劃及身份意識
四、自治制度及自治思想
──市政局、區議會、立法局;
──楊慕琦的香港自治計劃;
──馬文輝的香港自治論;
──陳雲的香港城邦論
五、香港以獨立成員國身份加入國際組織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
──世界貿易組織(WTO)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PEC)
六、新移民與香港族群之衝擊
──雙非人
──一簽多行
──中共殖民干預香港
七、公投及制憲思想之鼓吹
──五區總辭、變相公投
一、香港領地與人口與中國大陸之區隔
──英國殖民政權之成立及兩地邊防管制
二、財政自主及獨立之香港貨幣
──港幣不再與英鎊掛鉤
三、人口普查及身份證制度
──香港的人口規劃及身份意識
四、自治制度及自治思想
──市政局、區議會、立法局;
──楊慕琦的香港自治計劃;
──馬文輝的香港自治論;
──陳雲的香港城邦論
五、香港以獨立成員國身份加入國際組織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
──世界貿易組織(WTO)
──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PEC)
六、新移民與香港族群之衝擊
──雙非人
──一簽多行
──中共殖民干預香港
七、公投及制憲思想之鼓吹
──五區總辭、變相公投
香港人意識的形成
1951年羅湖邊境封閉、阻隔中港兩地人民自由來往。在此之前,來自中國大陸或南洋華埠的華人,即使在英國殖民統治的香港居住,也無滋長香港人的意識。香港人意識的形成,由幾個歷史條件造成︰
英國殖民統治的法治、自由和公共服務,保護了香港華人在本地的財產、生計及個人發展,令華人得以避過晚清、民國初年及共產中國的不良統治。香港的正常,成為中國的例外。
由於香港地位特殊,英國放手推進香港自治。香港財政預算案獨立編定而不須英國審批;港幣與英磅脫鉤,成為獨立貨幣;香港有獨立的出口配額;香港是獨立的郵政區,有自己的國際直撥電話國家代碼;香港是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國際奧委會及國際足協的成員國,也是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成員國;香港的大學學位及專業地位獲得英聯邦承認等等。這些累積的經歷,令香港人感到香港是與中國大陸區別開來的地方。
二次大戰之後,前蘇聯在歐洲和亞洲擴大影響,輸出革命,英美自由陣營與前蘇聯極權陣營展開長期鬥爭,稱為冷戰(Cold War)。中國共產黨在蘇聯的協助之下,於中國大陸地區建立政權,為了防範西方透過香港對中國進行滲透和干預,中共於1951年宣布封閉羅湖邊境,設立出入境管制,令香港居民的人數、工作地點和居住地點變得穩定,雖然在開頭幾年農民可以跨境耕種,但普通百姓不能跨境居住,中產也不能好像以前的伍廷芳那樣,在香港培養,在清廷做大官,參與洋務運動。中港之間,因為冷戰的關係而區隔。共產中國走向赤化的野蠻統治,香港殖民政府因為冷戰,要香港成為示範區,因而採取開明的懷柔統治。
上世紀20年代中葉的省港大罷工,香港工人在廣州公會的號召下,紛紛北上聲援,令香港企業失去勞動力,生產力下降,之後廣州當局向香港實施貿易禁運,打擊香港的轉口業。港督金文泰有見及此,在香港大學設立中文學院,推行古文運動,在香港保存古雅中文,與大陸的白話文區隔。上世紀50年代之後,頗多廣東省以外的難民湧入香港,港府其後陸續在香港電台取消其他漢語語種(例如滬語、潮語、客語)的廣播,令廣東話成為香港華人的交流語,以廣東話同化外省人,也令到香港與中國大陸、民進黨執政之前台灣,以及新加坡截然不同——其他地方用普通話(華語、國語)為中文交流語,香港用廣東話為中文交流語。此外,香港是華人社會內唯一中英並重的雙語社會,香港青年人的英語合乎國際交流標準,令他們可以閱讀英文和到英語國家留學及工作,國際視野大增。香港文化的東西薈萃及新舊並存,自由而繁華,令此地有東方之珠(Pearl of the Orient)的美譽,遊客及電影拍攝者對香港趨之若鶩。
共產中國成立之後,採取鎖國政策,經濟以內銷為主,只有少量外銷香港等地,套取外匯。香港以前在南洋及中國沿岸的南北轉口貿易大幅減少,被迫加強工業化,「香港製造」的優良輕工業產品,令香港自信心大增。港府亦推行公民教育,增加香港人的歸屬感。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後的本土影視文化產品暢銷於南洋及歐美華埠。香港之名,海外華人津津樂道。
九七之後,由於《基本法》的五十年期限,令中國在香港部署二次接收,要在2047年之前將香港完全赤化。中共在香港的明顯政治干預(港澳辦主任、中聯辦主任在香港指點江山)、大舉殖民(新移民不經香港審批而不斷湧入)、資本入侵(紅色資本家)、專業入侵(教師、醫生等)、行業獨佔(如跨境基建)、文化侵略(普教中、簡體字),令香港民眾感受威脅,發展本土、建國及獨立等自保運動。然而,中共以港獨、分離主義的藉口來誣衊各種港人自保行動,激化香港人的身份危機。
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1997年至2015年底,有近88萬人持單程證來港。「輸入內地人才計劃」自2003年推出,至2016年初,約有八萬四千宗獲批。「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自2006年推出,至2016年初,有3000宗獲批,約九成為大陸人。「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自2008年推出,至2016年初,約有五萬二千人獲批,約九成為大陸人。至於2003年推出、2015年停止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共有四萬零四百七十八名中國公民獲批來港。單程證加上其他移民途徑,在九七之後的18年間,共有超過100萬名大陸人移入香港。大陸人移民香港的單程證及來港旅遊的簽證,是大陸部門簽發的證件,其受理、審批及簽發屬大陸當局的職權範圍。然而,《基本法》第22條規定︰「中國其他地區的人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須辦理批准手續,其中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定居的人數由中央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徵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後確定。」惟香港特別行政區至今並未取回基本法承諾的參與決定權。
如此龐大的移民數字,令大陸人佔香港人口超過七分之一。大陸人口在香港龐大比例,加上每年來港購物自由行旅客及日常的走私賊、特區政府偏袒大陸人的行政方式,令香港本土人無法將大陸人融合或同化。大陸人亦會保持其語言及習慣,在香港形成大陸族群,與香港本土人對立。
華人屬於文明體系(如自稱唐人)、地域觀念(如廣東人)、語言群體觀念(如客家人、潮州人、河洛人)多於血緣傳承,以華人為主的香港人的族群意識是在九七之後與大陸人的對立及衝突之中衍生的。與此同時,香港的政府部門、大學及傳媒的民意調查也不斷以香港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來催逼香港人回答,不斷公佈的數字,顯示香港人身份認同節節上升,推波助瀾之下,也令香港人意識不斷高漲。當中,以青少年的香港人身份認同最高。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在2016年3月31日發表了「香港青少年對中國內地的觀感研究」報告。受委託的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於2015年5至6月期間,訪問了1000名15至35歲的香港青年,調查顯示當中有44.4%的受訪者自認為「香港人」,39.1%自認為「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10.8%自認「中國人,但都是香港人」,而只有4.2%自認是「中國人」。顯示香港青年人對香港有強烈歸屬感,認為自己的唯一或首要身份是「香港人」者佔大多數。
Source: 陳雲《香港人手冊》23-28頁
一、香港的自治發展
英國殖民統治的法治、自由和公共服務,保護了香港華人在本地的財產、生計及個人發展,令華人得以避過晚清、民國初年及共產中國的不良統治。香港的正常,成為中國的例外。
由於香港地位特殊,英國放手推進香港自治。香港財政預算案獨立編定而不須英國審批;港幣與英磅脫鉤,成為獨立貨幣;香港有獨立的出口配額;香港是獨立的郵政區,有自己的國際直撥電話國家代碼;香港是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國際奧委會及國際足協的成員國,也是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成員國;香港的大學學位及專業地位獲得英聯邦承認等等。這些累積的經歷,令香港人感到香港是與中國大陸區別開來的地方。
二、東西方冷戰的政治區隔
二次大戰之後,前蘇聯在歐洲和亞洲擴大影響,輸出革命,英美自由陣營與前蘇聯極權陣營展開長期鬥爭,稱為冷戰(Cold War)。中國共產黨在蘇聯的協助之下,於中國大陸地區建立政權,為了防範西方透過香港對中國進行滲透和干預,中共於1951年宣布封閉羅湖邊境,設立出入境管制,令香港居民的人數、工作地點和居住地點變得穩定,雖然在開頭幾年農民可以跨境耕種,但普通百姓不能跨境居住,中產也不能好像以前的伍廷芳那樣,在香港培養,在清廷做大官,參與洋務運動。中港之間,因為冷戰的關係而區隔。共產中國走向赤化的野蠻統治,香港殖民政府因為冷戰,要香港成為示範區,因而採取開明的懷柔統治。
三、香港的文化區隔
上世紀20年代中葉的省港大罷工,香港工人在廣州公會的號召下,紛紛北上聲援,令香港企業失去勞動力,生產力下降,之後廣州當局向香港實施貿易禁運,打擊香港的轉口業。港督金文泰有見及此,在香港大學設立中文學院,推行古文運動,在香港保存古雅中文,與大陸的白話文區隔。上世紀50年代之後,頗多廣東省以外的難民湧入香港,港府其後陸續在香港電台取消其他漢語語種(例如滬語、潮語、客語)的廣播,令廣東話成為香港華人的交流語,以廣東話同化外省人,也令到香港與中國大陸、民進黨執政之前台灣,以及新加坡截然不同——其他地方用普通話(華語、國語)為中文交流語,香港用廣東話為中文交流語。此外,香港是華人社會內唯一中英並重的雙語社會,香港青年人的英語合乎國際交流標準,令他們可以閱讀英文和到英語國家留學及工作,國際視野大增。香港文化的東西薈萃及新舊並存,自由而繁華,令此地有東方之珠(Pearl of the Orient)的美譽,遊客及電影拍攝者對香港趨之若鶩。
四、經濟轉型及繁榮帶來的香港本土歸屬感和自信心
共產中國成立之後,採取鎖國政策,經濟以內銷為主,只有少量外銷香港等地,套取外匯。香港以前在南洋及中國沿岸的南北轉口貿易大幅減少,被迫加強工業化,「香港製造」的優良輕工業產品,令香港自信心大增。港府亦推行公民教育,增加香港人的歸屬感。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後的本土影視文化產品暢銷於南洋及歐美華埠。香港之名,海外華人津津樂道。
五、九七之後中國殖民激化香港人意識
九七之後,由於《基本法》的五十年期限,令中國在香港部署二次接收,要在2047年之前將香港完全赤化。中共在香港的明顯政治干預(港澳辦主任、中聯辦主任在香港指點江山)、大舉殖民(新移民不經香港審批而不斷湧入)、資本入侵(紅色資本家)、專業入侵(教師、醫生等)、行業獨佔(如跨境基建)、文化侵略(普教中、簡體字),令香港民眾感受威脅,發展本土、建國及獨立等自保運動。然而,中共以港獨、分離主義的藉口來誣衊各種港人自保行動,激化香港人的身份危機。
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1997年至2015年底,有近88萬人持單程證來港。「輸入內地人才計劃」自2003年推出,至2016年初,約有八萬四千宗獲批。「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自2006年推出,至2016年初,有3000宗獲批,約九成為大陸人。「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自2008年推出,至2016年初,約有五萬二千人獲批,約九成為大陸人。至於2003年推出、2015年停止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共有四萬零四百七十八名中國公民獲批來港。單程證加上其他移民途徑,在九七之後的18年間,共有超過100萬名大陸人移入香港。大陸人移民香港的單程證及來港旅遊的簽證,是大陸部門簽發的證件,其受理、審批及簽發屬大陸當局的職權範圍。然而,《基本法》第22條規定︰「中國其他地區的人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須辦理批准手續,其中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定居的人數由中央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徵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後確定。」惟香港特別行政區至今並未取回基本法承諾的參與決定權。
如此龐大的移民數字,令大陸人佔香港人口超過七分之一。大陸人口在香港龐大比例,加上每年來港購物自由行旅客及日常的走私賊、特區政府偏袒大陸人的行政方式,令香港本土人無法將大陸人融合或同化。大陸人亦會保持其語言及習慣,在香港形成大陸族群,與香港本土人對立。
華人屬於文明體系(如自稱唐人)、地域觀念(如廣東人)、語言群體觀念(如客家人、潮州人、河洛人)多於血緣傳承,以華人為主的香港人的族群意識是在九七之後與大陸人的對立及衝突之中衍生的。與此同時,香港的政府部門、大學及傳媒的民意調查也不斷以香港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來催逼香港人回答,不斷公佈的數字,顯示香港人身份認同節節上升,推波助瀾之下,也令香港人意識不斷高漲。當中,以青少年的香港人身份認同最高。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在2016年3月31日發表了「香港青少年對中國內地的觀感研究」報告。受委託的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於2015年5至6月期間,訪問了1000名15至35歲的香港青年,調查顯示當中有44.4%的受訪者自認為「香港人」,39.1%自認為「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10.8%自認「中國人,但都是香港人」,而只有4.2%自認是「中國人」。顯示香港青年人對香港有強烈歸屬感,認為自己的唯一或首要身份是「香港人」者佔大多數。
Source: 陳雲《香港人手冊》23-28頁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然主權內容
香港雖無國家之名,卻有國家之實,香港是中國轄下的特別行政區。大陸人、外國人來到香港,先視香港為特殊的國際城市,然後慢慢經覺,從憲法、貨幣、金融儲備量、福利、語言、文化,乃至行車方向到治外法權(extra-territoriality)、國際條約簽署權和領事豁免權,香港都有一個國家的實質內容,可以稱之為城邦(city-state)。
憲法
一、香港有自己的憲法《基本法》,由政府行使,司法部門監察。構思一國兩制時,香港的憲法採用德國(西德)《基本法》(德文Grundgesetz)的概念,有憲法之實,無憲法之名。
二、《基本法》之實施,受主權移交國英國根據《中英聯合聲明》監察,該聲明受《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約束。繼承滿清王朝的是中華民國,惟英國將香港移交中共,成為中共擁有香港主權的法理基礎。然而,《基本法》將香港大部分的主權,以實然主權的方式,交放香港特區政府,中國只是名義上擁有香港的宗主權。大部分的國家權力,由全國人大授予香港。全國人大以下的中央人民政府及其部門不得干預香港內政。香港至今可以完全獨立對外行使國家行為,不需借助中國的外交代表權及軍事保護權。
三、香港是另外一個獨立的司法體系,中國法律不在香港實施。香港有法治(rule of law),沿用普通法制度。香港有立法權、司法權及終審權。大陸用大陸法。中共只能在香港發生動亂,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時,在香港行使中國法律。「莊豐源案」顯示,香港終審法院有權根據《基本法)的條文推翻全國人大詮釋《基本法》的附件,顯示香港的獨立司法管轄權不受全國人大影響。
四、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議會與中國全國人大互不隸屬,各自獨立。人大常委會在2014年8月31日頒佈《關於香港特首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香港立法會在2015年6月18日表決《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決議案》時,否決了人大常委的決定。其後,中共派出國務院外交部來評論此事。
五、香港有自己的國籍法,與中國不同。香港永久居民可持有外國護照,享有雙重國籍。
六、香港有國際駐軍。中國在香港駐軍,不向香港特區收取軍費,亦不參與香港內政(例如救災),可以視為與香港無關的國際駐軍。
金融
七、香港有自己的貨幣及香港儲備的外匯發鈔保證。港元自由兌換、幣值自主,港元通行世界。香港具備國家級數的儲備金。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2016年6月7日公布,香港於2016年5月底的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為3,603億美元,達到GDP的110%至120%,能應付龐大的金融交易,是維持一個金融活躍的國家的儲備數量。
八、香港財政獨立。香港不向中國納稅。
九、香港在中國的投資,視為境外投資。大陸公司在香港註冊或上市,視為外資企業。
國民福利
十、香港保護人權及公民權利。
十一、香港有頗佳的國民福利制度。
語言文化
十二、香港有自己的語言政策。香港以中文和英文為法定語文,雙語並重。英文慣用帶點古雅的英式英文;中文則以古文雅言及優雅白話為本。香港書寫正體漢字,公共文書一般採用較古雅的中文,日常口語以廣東話為主,但會容納其他漢語語種,如客家話、水上話、潮州華、福建話、上海並存。
十三、香港有獨特的本土文化。香港文化長期結合了華夏文化和西方文化,華夏祖源、百越土風及西洋文化三者並存,互有融合及創造。
國際關係
十四、香港有領土疆界和國家級別的邊防管制。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陸地相接,以深圳河為邊界。中國公民進入香港領土,必須持有中國發出的護照,經香港海關檢查入境,不能用身份證、居民證之類的證件。香港人進入中國領土必須出示回鄉證。
十五、香港有自己的特區護照。有別於一般中國護照,香港特區護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簽發,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護照比中國護照享有更多免簽證及落地簽證待遇,這些優待乃香港獨有,一般中國護照並無此優待。
十六、中共將香港當作境外地區處理。中共的對港辭令,視香港為中國一部分,但國家行政將香港當作境外地區處理。香港有自己的飛機航班與海港管理,香港到中國的飛機和輪船,視為國際航班。香港人不能在大陸享有戶籍福利、入黨、服役、出任公務員。香港足球員進入大陸工作,視為外籍人士、外援。香港學者在中國的大學享有若干外籍人員的待遇。來香港求學的中國大學生視為國際生,中國當局並不反對。
十七、香港享有治外法權。香港在中國大陸境內的深圳灣西部通道設置海關,租期由2006年起,50年租約,跨越《基本法》的2046年的期限。該地行使香港法律,享有治外法權。
十八、香港的優惠地位,即是以香港自治權為本的政治情況,受到美國國會《美國——香港政策法》監督。此法案一般稱為《美港關係法》,容許美國政府在香港實施較中國優待及寬鬆的政策與待遇。美國政府的有關部門需要恢復在1992年實施的《美國——香港國際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第301條款,該項規定行政部門需要每年向美國國會遞交有關香港狀況的報告。當中國不斷企圖干預與操控香港內部事務,尤其是增加干預香港政治制度發展,同時自由度出現萎縮,行政部門和國會要決定,美國政府是否需要繼續將香港與中國分開,在法律與政治上做出單獨對待。2014年11月13日,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國會議員在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聯合提出《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建議修訂《美港關係法》,加入在香港實施與中國待遇不同的新法律或協議前,總統要先確定香港有足夠自治,並且可以基於國家安全而取消協議。法案亦重申,保障人權是香港維持經濟繁榮的基礎,促請中國政府履行承諾,實踐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確保香港人普選特首和立法會。美國國會於2014年11月20日就此法案舉行聽證會,出席者包括香港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雖然這是美國的內部法案,但這是美國以一拍兩散的方式來保護香港的自由地位。
十九、香港是頗多跨國組織的國家成員國。從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到國際足球協會及世界童軍運動組織,香港參與的歷史比中國更悠久。香港以國家成員國身份,參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組織。成員國的會議有時在香港舉行,香港和中國的席位並列。
二十、香港駐外機構——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享有《維也納公約》所賦予的領事豁免權。只有國家級別的政治實體的代表,才享有領事豁免權。英國於1996年頒佈《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條例》(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Act 1996),賦予香港經貿辦享有國家級別的領事豁免權。2014年7月14日,香港駐倫敦經齊貿易辦事處處長(Director-General of the 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吳敏麗,致函英國國會的相關委員會,籲請英國不要干預香港內政,函件從無提及中國政府,並且與中國駐英國大使的函件並列,互不從屬。
二十一、香港居民在海外出事,由香港入境處照顧,不由中國大使館照顧。
二十二、香港是獨立的郵政區,有自己的國際電話直撥(IDD)國家代碼(852)。
國民歸屬
二十三、香港人愛香港之心強烈,遠遠超過中國人愛中國之心。
總結
香港與中國的關係,政治修辭是一國兩制,客觀事實是兩國兩制,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也可以勉強說成是宗主國與宗主國授權自治的附屬國的關係。政治制度形成國家,香港與中國政治制度不同,就是兩個國家。研究政治的人都知道,一地擁有治外法權、領事保護權,就是擁有實然主權的國家。香港很多地方與中國區隔,文化截然不同。香港國,不是孤立國,而是從制度上、從文化上領導中國的國。說是一國,只是免傷和氣,大家胡混過去。真的要將中、港關係說是一國兩制,那是一國,是邦聯國(confederation),而不是單一體制的共和國。
我們香港人只要努力實現一個國家人民應有的尊嚴,一個文化體系成員應有的能力,就可以充實香港的國家內涵,對外宣傳香港是一個城邦或附屬國(protectorate),享有實然主權,與中國是邦聯關係,當然名義上仍是宗主國與附屬國的關係,但中國這個宗主國在香港附屬國並無直接權力。城邦這個名號,省卻我們遊說的時間。
然而,由於《基本法》只有50年期限,2047年之後的憲政安排,並無著落。香港淪為香港特區政府無法行使主權的地方,中聯辦部署在2047年之前就啟動二次收回香港自主權的各種行動,在香港大肆赤化,用移民人口、紅色資本、議會及專業公會的議席佔領等方法,奪取香港的控制權。
我們選擇中國面臨經濟蕭條的時機,用永續《基本法》來奠定香港的自主權,並會聯合香港商界及國際商會,在國際社會廣泛遊說取得支持,令香港的法治和制度得到永久保障,終止中聯辦的赤化行動,恢復香港的自主權。復興香港,再見輝煌。
Source: 陳雲《香港人手冊》13-21頁
憲法
一、香港有自己的憲法《基本法》,由政府行使,司法部門監察。構思一國兩制時,香港的憲法採用德國(西德)《基本法》(德文Grundgesetz)的概念,有憲法之實,無憲法之名。
二、《基本法》之實施,受主權移交國英國根據《中英聯合聲明》監察,該聲明受《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約束。繼承滿清王朝的是中華民國,惟英國將香港移交中共,成為中共擁有香港主權的法理基礎。然而,《基本法》將香港大部分的主權,以實然主權的方式,交放香港特區政府,中國只是名義上擁有香港的宗主權。大部分的國家權力,由全國人大授予香港。全國人大以下的中央人民政府及其部門不得干預香港內政。香港至今可以完全獨立對外行使國家行為,不需借助中國的外交代表權及軍事保護權。
三、香港是另外一個獨立的司法體系,中國法律不在香港實施。香港有法治(rule of law),沿用普通法制度。香港有立法權、司法權及終審權。大陸用大陸法。中共只能在香港發生動亂,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時,在香港行使中國法律。「莊豐源案」顯示,香港終審法院有權根據《基本法)的條文推翻全國人大詮釋《基本法》的附件,顯示香港的獨立司法管轄權不受全國人大影響。
四、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議會與中國全國人大互不隸屬,各自獨立。人大常委會在2014年8月31日頒佈《關於香港特首普選問題和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決定》,香港立法會在2015年6月18日表決《行政長官產生辦法決議案》時,否決了人大常委的決定。其後,中共派出國務院外交部來評論此事。
五、香港有自己的國籍法,與中國不同。香港永久居民可持有外國護照,享有雙重國籍。
六、香港有國際駐軍。中國在香港駐軍,不向香港特區收取軍費,亦不參與香港內政(例如救災),可以視為與香港無關的國際駐軍。
金融
七、香港有自己的貨幣及香港儲備的外匯發鈔保證。港元自由兌換、幣值自主,港元通行世界。香港具備國家級數的儲備金。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2016年6月7日公布,香港於2016年5月底的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為3,603億美元,達到GDP的110%至120%,能應付龐大的金融交易,是維持一個金融活躍的國家的儲備數量。
八、香港財政獨立。香港不向中國納稅。
九、香港在中國的投資,視為境外投資。大陸公司在香港註冊或上市,視為外資企業。
國民福利
十、香港保護人權及公民權利。
十一、香港有頗佳的國民福利制度。
語言文化
十二、香港有自己的語言政策。香港以中文和英文為法定語文,雙語並重。英文慣用帶點古雅的英式英文;中文則以古文雅言及優雅白話為本。香港書寫正體漢字,公共文書一般採用較古雅的中文,日常口語以廣東話為主,但會容納其他漢語語種,如客家話、水上話、潮州華、福建話、上海並存。
十三、香港有獨特的本土文化。香港文化長期結合了華夏文化和西方文化,華夏祖源、百越土風及西洋文化三者並存,互有融合及創造。
國際關係
十四、香港有領土疆界和國家級別的邊防管制。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陸地相接,以深圳河為邊界。中國公民進入香港領土,必須持有中國發出的護照,經香港海關檢查入境,不能用身份證、居民證之類的證件。香港人進入中國領土必須出示回鄉證。
十五、香港有自己的特區護照。有別於一般中國護照,香港特區護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簽發,而非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護照比中國護照享有更多免簽證及落地簽證待遇,這些優待乃香港獨有,一般中國護照並無此優待。
十六、中共將香港當作境外地區處理。中共的對港辭令,視香港為中國一部分,但國家行政將香港當作境外地區處理。香港有自己的飛機航班與海港管理,香港到中國的飛機和輪船,視為國際航班。香港人不能在大陸享有戶籍福利、入黨、服役、出任公務員。香港足球員進入大陸工作,視為外籍人士、外援。香港學者在中國的大學享有若干外籍人員的待遇。來香港求學的中國大學生視為國際生,中國當局並不反對。
十七、香港享有治外法權。香港在中國大陸境內的深圳灣西部通道設置海關,租期由2006年起,50年租約,跨越《基本法》的2046年的期限。該地行使香港法律,享有治外法權。
十八、香港的優惠地位,即是以香港自治權為本的政治情況,受到美國國會《美國——香港政策法》監督。此法案一般稱為《美港關係法》,容許美國政府在香港實施較中國優待及寬鬆的政策與待遇。美國政府的有關部門需要恢復在1992年實施的《美國——香港國際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第301條款,該項規定行政部門需要每年向美國國會遞交有關香港狀況的報告。當中國不斷企圖干預與操控香港內部事務,尤其是增加干預香港政治制度發展,同時自由度出現萎縮,行政部門和國會要決定,美國政府是否需要繼續將香港與中國分開,在法律與政治上做出單獨對待。2014年11月13日,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國會議員在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聯合提出《香港人權及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建議修訂《美港關係法》,加入在香港實施與中國待遇不同的新法律或協議前,總統要先確定香港有足夠自治,並且可以基於國家安全而取消協議。法案亦重申,保障人權是香港維持經濟繁榮的基礎,促請中國政府履行承諾,實踐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確保香港人普選特首和立法會。美國國會於2014年11月20日就此法案舉行聽證會,出席者包括香港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雖然這是美國的內部法案,但這是美國以一拍兩散的方式來保護香港的自由地位。
十九、香港是頗多跨國組織的國家成員國。從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到國際足球協會及世界童軍運動組織,香港參與的歷史比中國更悠久。香港以國家成員國身份,參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組織。成員國的會議有時在香港舉行,香港和中國的席位並列。
二十、香港駐外機構——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享有《維也納公約》所賦予的領事豁免權。只有國家級別的政治實體的代表,才享有領事豁免權。英國於1996年頒佈《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條例》(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Act 1996),賦予香港經貿辦享有國家級別的領事豁免權。2014年7月14日,香港駐倫敦經齊貿易辦事處處長(Director-General of the 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吳敏麗,致函英國國會的相關委員會,籲請英國不要干預香港內政,函件從無提及中國政府,並且與中國駐英國大使的函件並列,互不從屬。
二十一、香港居民在海外出事,由香港入境處照顧,不由中國大使館照顧。
二十二、香港是獨立的郵政區,有自己的國際電話直撥(IDD)國家代碼(852)。
國民歸屬
二十三、香港人愛香港之心強烈,遠遠超過中國人愛中國之心。
總結
香港與中國的關係,政治修辭是一國兩制,客觀事實是兩國兩制,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也可以勉強說成是宗主國與宗主國授權自治的附屬國的關係。政治制度形成國家,香港與中國政治制度不同,就是兩個國家。研究政治的人都知道,一地擁有治外法權、領事保護權,就是擁有實然主權的國家。香港很多地方與中國區隔,文化截然不同。香港國,不是孤立國,而是從制度上、從文化上領導中國的國。說是一國,只是免傷和氣,大家胡混過去。真的要將中、港關係說是一國兩制,那是一國,是邦聯國(confederation),而不是單一體制的共和國。
我們香港人只要努力實現一個國家人民應有的尊嚴,一個文化體系成員應有的能力,就可以充實香港的國家內涵,對外宣傳香港是一個城邦或附屬國(protectorate),享有實然主權,與中國是邦聯關係,當然名義上仍是宗主國與附屬國的關係,但中國這個宗主國在香港附屬國並無直接權力。城邦這個名號,省卻我們遊說的時間。
然而,由於《基本法》只有50年期限,2047年之後的憲政安排,並無著落。香港淪為香港特區政府無法行使主權的地方,中聯辦部署在2047年之前就啟動二次收回香港自主權的各種行動,在香港大肆赤化,用移民人口、紅色資本、議會及專業公會的議席佔領等方法,奪取香港的控制權。
我們選擇中國面臨經濟蕭條的時機,用永續《基本法》來奠定香港的自主權,並會聯合香港商界及國際商會,在國際社會廣泛遊說取得支持,令香港的法治和制度得到永久保障,終止中聯辦的赤化行動,恢復香港的自主權。復興香港,再見輝煌。
Source: 陳雲《香港人手冊》13-21頁
《香港人手冊》序言
去年,我在台灣接過一位主張台獨的老人的宣傳品,他自己編寫和印刷一本小冊子,以年表方式,講述台灣歷史及台灣人身份的形成過程。他用閔南腔的國語,和我談台灣與香港的問題,談了好久。
這位八十幾歲的老人,帶著一個布袋,裝著自己的小冊子和台獨盟友的傳單,每逢有台灣的政治研討會,就親自去派,逐個來客去遊說和交談。台灣建國,是無數這些平凡人,用畢生的精力奉獻做出來的。台獨運動,投入的政客、學者、企業家、基督教會、宗親會、地方里長,數量和毅力驚人。在香港,大概只有我們幾百個人在做,而且都沒什麼錢和勢力。
愛拼才會贏,不拼註定輸。我默默在學習台灣的東西。我看到台灣的本土運動宣傳,都採用了編年史的方法。二二八事件、日治時代、萬國年代、民進黨、政黨開放、政黨輪替等,對形式台灣的本土意識很重要。香港要汲取台灣的經驗,努力整理自己的歷史。編寫香港歷史年表,可以顯示香港主權及香港人意識的形成過程。
香港何時有獨立貨幣,何時有市政局選舉,何時是有身份證,何時有回鄉證,何時發出簽證等,這些在過去都沒怎樣有詳細和組織的記述。香港人身份,是很意外地出現的。一路累積下來,就變成現在的香港。《香港人手冊》正是以編年史的方式,講述香港自主權及香港人意識的形成過程,令香港人了解自己,了解本土。
陳雲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夏曆丙申年六月七日
西元2016年7月10日
Source: 陳雲《香港人手冊》5-6頁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