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的自治發展
英國殖民統治的法治、自由和公共服務,保護了香港華人在本地的財產、生計及個人發展,令華人得以避過晚清、民國初年及共產中國的不良統治。香港的正常,成為中國的例外。
由於香港地位特殊,英國放手推進香港自治。香港財政預算案獨立編定而不須英國審批;港幣與英磅脫鉤,成為獨立貨幣;香港有獨立的出口配額;香港是獨立的郵政區,有自己的國際直撥電話國家代碼;香港是世界童軍運動組織、國際奧委會及國際足協的成員國,也是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成員國;香港的大學學位及專業地位獲得英聯邦承認等等。這些累積的經歷,令香港人感到香港是與中國大陸區別開來的地方。
二、東西方冷戰的政治區隔
二次大戰之後,前蘇聯在歐洲和亞洲擴大影響,輸出革命,英美自由陣營與前蘇聯極權陣營展開長期鬥爭,稱為冷戰(Cold War)。中國共產黨在蘇聯的協助之下,於中國大陸地區建立政權,為了防範西方透過香港對中國進行滲透和干預,中共於1951年宣布封閉羅湖邊境,設立出入境管制,令香港居民的人數、工作地點和居住地點變得穩定,雖然在開頭幾年農民可以跨境耕種,但普通百姓不能跨境居住,中產也不能好像以前的伍廷芳那樣,在香港培養,在清廷做大官,參與洋務運動。中港之間,因為冷戰的關係而區隔。共產中國走向赤化的野蠻統治,香港殖民政府因為冷戰,要香港成為示範區,因而採取開明的懷柔統治。
三、香港的文化區隔
上世紀20年代中葉的省港大罷工,香港工人在廣州公會的號召下,紛紛北上聲援,令香港企業失去勞動力,生產力下降,之後廣州當局向香港實施貿易禁運,打擊香港的轉口業。港督金文泰有見及此,在香港大學設立中文學院,推行古文運動,在香港保存古雅中文,與大陸的白話文區隔。上世紀50年代之後,頗多廣東省以外的難民湧入香港,港府其後陸續在香港電台取消其他漢語語種(例如滬語、潮語、客語)的廣播,令廣東話成為香港華人的交流語,以廣東話同化外省人,也令到香港與中國大陸、民進黨執政之前台灣,以及新加坡截然不同——其他地方用普通話(華語、國語)為中文交流語,香港用廣東話為中文交流語。此外,香港是華人社會內唯一中英並重的雙語社會,香港青年人的英語合乎國際交流標準,令他們可以閱讀英文和到英語國家留學及工作,國際視野大增。香港文化的東西薈萃及新舊並存,自由而繁華,令此地有東方之珠(Pearl of the Orient)的美譽,遊客及電影拍攝者對香港趨之若鶩。
四、經濟轉型及繁榮帶來的香港本土歸屬感和自信心
共產中國成立之後,採取鎖國政策,經濟以內銷為主,只有少量外銷香港等地,套取外匯。香港以前在南洋及中國沿岸的南北轉口貿易大幅減少,被迫加強工業化,「香港製造」的優良輕工業產品,令香港自信心大增。港府亦推行公民教育,增加香港人的歸屬感。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後的本土影視文化產品暢銷於南洋及歐美華埠。香港之名,海外華人津津樂道。
五、九七之後中國殖民激化香港人意識
九七之後,由於《基本法》的五十年期限,令中國在香港部署二次接收,要在2047年之前將香港完全赤化。中共在香港的明顯政治干預(港澳辦主任、中聯辦主任在香港指點江山)、大舉殖民(新移民不經香港審批而不斷湧入)、資本入侵(紅色資本家)、專業入侵(教師、醫生等)、行業獨佔(如跨境基建)、文化侵略(普教中、簡體字),令香港民眾感受威脅,發展本土、建國及獨立等自保運動。然而,中共以港獨、分離主義的藉口來誣衊各種港人自保行動,激化香港人的身份危機。
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1997年至2015年底,有近88萬人持單程證來港。「輸入內地人才計劃」自2003年推出,至2016年初,約有八萬四千宗獲批。「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自2006年推出,至2016年初,有3000宗獲批,約九成為大陸人。「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自2008年推出,至2016年初,約有五萬二千人獲批,約九成為大陸人。至於2003年推出、2015年停止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共有四萬零四百七十八名中國公民獲批來港。單程證加上其他移民途徑,在九七之後的18年間,共有超過100萬名大陸人移入香港。大陸人移民香港的單程證及來港旅遊的簽證,是大陸部門簽發的證件,其受理、審批及簽發屬大陸當局的職權範圍。然而,《基本法》第22條規定︰「中國其他地區的人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須辦理批准手續,其中進入香港特別行政區定居的人數由中央人民政府主管部門徵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後確定。」惟香港特別行政區至今並未取回基本法承諾的參與決定權。
如此龐大的移民數字,令大陸人佔香港人口超過七分之一。大陸人口在香港龐大比例,加上每年來港購物自由行旅客及日常的走私賊、特區政府偏袒大陸人的行政方式,令香港本土人無法將大陸人融合或同化。大陸人亦會保持其語言及習慣,在香港形成大陸族群,與香港本土人對立。
華人屬於文明體系(如自稱唐人)、地域觀念(如廣東人)、語言群體觀念(如客家人、潮州人、河洛人)多於血緣傳承,以華人為主的香港人的族群意識是在九七之後與大陸人的對立及衝突之中衍生的。與此同時,香港的政府部門、大學及傳媒的民意調查也不斷以香港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來催逼香港人回答,不斷公佈的數字,顯示香港人身份認同節節上升,推波助瀾之下,也令香港人意識不斷高漲。當中,以青少年的香港人身份認同最高。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在2016年3月31日發表了「香港青少年對中國內地的觀感研究」報告。受委託的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於2015年5至6月期間,訪問了1000名15至35歲的香港青年,調查顯示當中有44.4%的受訪者自認為「香港人」,39.1%自認為「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10.8%自認「中國人,但都是香港人」,而只有4.2%自認是「中國人」。顯示香港青年人對香港有強烈歸屬感,認為自己的唯一或首要身份是「香港人」者佔大多數。
Source: 陳雲《香港人手冊》23-28頁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